每逢年节,金谷镇东溪的家家户户餐桌上,总少不了一碗热气腾腾、寓意团圆美满的粕丸汤。以高蛋白、低脂肪、肉质鲜香闻名,东溪粕丸不仅是一道传统美食,更承载着几代人的味觉记忆,牵绊着无数在外游子的心。今年7月,东溪粕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八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工制作 细腻鲜甜
一颗小丸子,背后见真章。傍晚时分,金谷镇东洋村的街灯渐渐亮起,东溪饭店老板、东溪粕丸制作手艺人陈锡元站在灶台前,熟练地搅动汤锅,不少模样滚圆、热气腾腾的肉丸在滚水中上下浮动,飘香四溢。

备料

成品
“粕丸,我们这也叫肉丸,是家家会做、宴席必有的传统菜。”陈锡元告诉记者,100多年来,粕丸制作技艺在民间代代相传。
据传,古时设有东溪圩,是村落商贸的重要节点,早年,东溪粕丸是供商旅、挑夫食用的能量食品,后逐渐变成节庆宴席的必备菜品。而陈锡元家世代传承粕丸制作技艺,至今已延续四代。
“我从小就跟着父辈学做粕丸,与有些地方做法不同的是,我们这边的粕丸含肉量达到85%,而且得选用新鲜的猪前腿肉,最好是三分肥七分瘦。”谈及东溪粕丸的用料及制作,陈锡元说得头头是道。
作为一道费时的“手工菜”,制作粕丸前要用刀把五花肉剁成细细的碎末,再掺入少许葱头、蒜头,然后添加胡椒粉、味精、盐、地瓜粉等佐料,用手搅拌均匀,并将肉泥搓成荔枝大小的圆球,放入冰箱冷冻定型。待肉丸表皮逐渐凝固、变硬,便要适时轻轻翻动,如此反复操作数次,直至肉丸状态稳定,方可进行包装。整个制作流程下来,至少需要耗费24小时。
烹制粕丸亦见功夫。将“肉球”裹上打匀的鸡蛋液,等油温升至三四成热,就逐个放入锅中,用漏勺轻拌,使其受热均匀。刚炸好的粕丸个个表皮脆薄鲜美,色泽金黄,夹一颗轻轻一咬,肉馅外酥里嫩、满口留香。
“本地的吃法是加香菇或者红菇煮汤,有时候切一些豆腐加入,讲究的就是一个‘鲜’字。”陈锡元提到,煮熟的粕丸汤保持原汁原味,咬一口肉丸细腻鲜甜,就连老人和孩子咀嚼起来也毫不费力。
味传千里 牵动游子
“要三斤粕丸。”“粕丸还有吗?”“老板,煮一碗粕丸汤,店里吃”……一碗刚出锅的粕丸汤,一杯热气腾腾的清茶,是不少东溪人开启新一天的日常方式。

菜品
而对于在外打拼的东溪人而言,粕丸不仅是小吃,更是一种家的记忆与故乡的符号。“东溪粕丸有汤有料,幸福满满。”陈锡元讲道,逢年过节或招待亲朋好友,桌上必然少不了粕丸这道美食,也寓意着团圆和美。
“粕丸是我们从小吃到大的老味道,每次来饭店都要点一份粕丸,也要买几斤回去,少了它总觉得生活缺了点滋味,一口下去满满的都是家乡味,非常满足。”顾客陈连才如是说。
如今,历经多代人、多年时间的洗礼和工艺改进,东溪粕丸不仅保留原有的细腻口感,还兼具便于储存的特性,保质期可达45天之久。不少外地顾客特意委托朋友订购包装好的速冻半成品,再通过快递寄到外地,更有东南亚的华侨返乡时,不忘带上几包粕丸漂洋过海。
“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绝不能失传。当下粕丸的制作技艺主要还是以家庭作坊和师徒传承的方式延续,我也教会自己的孩子这门手艺。”陈锡元说,闲暇之余他会参与家乡美食推介活动,摆摊售卖宣传东溪粕丸,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喜欢东溪美食。
“粕丸曾是物资匮乏年代的重要食品,亦承载几代金谷人的童年记忆,现在是金谷镇的代表性小吃之一,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品尝。”金谷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依托东溪红色文化旅游、金谷溪岸文化旅游,将东溪粕丸等传统小吃融入旅游体验之中,让游客在游玩中感受传统美食的魅力。(融媒体记者 陈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探访城乡融合的永春之路:新韵·新事·新风2025-10-21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