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会的讲话中,强调要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新一届政府成立一个多月以来,共取消和下放了133项行政审批事项。“简政放权”成为新一届政府最给力的一项新政。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对于改革开放后我国实现连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功不可没。但如果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投资领域并非一片祥和,其中存在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例如,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在信贷市场呼风唤雨,但私人投资却困难重重;房地产市场、黄金市场热钱攒动,而真正能推动就业、创造财富的实业投资却渐遭人嫌。出现这些奇怪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投资管理体制存在系统性偏差。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源自计划经济体制,在改革初期形成较为严格的投资审批制度是制度惯性使然。从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直接进行实业投资的“包办”模式,到改革初期严格审批投资的“包管”模式,已经是一大进步。然而,“包管”模式还是基于一种不信任心态,假定投资主体经常会犯错,须用外部力量加以严防。这种思路以维护市场秩序为第一目标,虽有助于保障市场安全,却对民众行使投资权造成阻碍,不仅牺牲市场效率,还徒增大量行政成本。
目前中央政府强力推进的简政放权,实际上是对政府与市场边界的重新厘定。让经营主体通过自己的判断和抉择收获利益,并承担风险,这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原则。所有主体进行投资前必须清楚这一游戏规则,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越俎代庖,替市场主体做出风险决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关法律制度逐渐完善,政府只应该担当市场的“裁判员”和“服务员”,调解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为市场活动提供软硬件设施等公共服务。
按照以上思路,除了某些特殊的行业和领域,我国政府应该放松对绝大多数行业和领域的行政审批,变管制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这是改革红利的一次集中释放,可以为我国未来十年的内生性增长开辟一个强大的动力源。还权于市场,就是给投资者以更大的发展空间,让市场主体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挖掘潜能,把握商机,创造财富。
随着困扰民间投资的各项制约条件逐步放宽或取消,创业热潮将如期而至。相当一批有才华的大学生和有一定经验的农民工将会成为创业大军的主力;小微企业也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市场经济的各个角落,其中一些可能发展成未来的行业主力,甚至成为行业龙头。这是解决就业难和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的双赢之策。
与此同时,也会让游荡在各种资产市场上的“热钱”找到更实际的投资渠道,让“中国式炒黄金”的投资者有更丰富的投资选择。而沉淀在金融体系的“懒钱”也可能被激活,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创造社会财富的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