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亚洲论坛即将召开,其中一场是由中国高校来承办的“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分论坛。这是反映高校、公众与公共外交关系的议题。 通过公共外交向世界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是一项既急迫又长期的工程。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重点是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方向。有效开展公共外交,需要从政府和公众两个层面做出努力,要增强自觉参与公共外交的意识,丰富跨文化知识,努力提高沟通能力,及时对公共外交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不断修正实施办法。 现在我们对外交往时,常有个毛病,就是太爱讲“哲学”,道理说得太多。讲中国的故事才能感动人。因为故事往往是哲学的载体,故事往往离真理最近。着重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特色其实就在故事里头。 我常讲一个比喻:你要给人一个大苹果,就是一个故事,不要费了很大劲把苹果做成果酱或维生素C药片请别人吃。维生素C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在其中了。 公共外交最重要的内容是传播本民族文化,即传播本民族形象,民众的文化是我们公共外交的基础。今日的公共外交和传统公共外交最大不同在于公众的主动参与,其交流方向也是双向性的。中国每年出国工作、学习、旅行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人,凡是有机会与外国人交往的中国人都有可能给中国的国际声誉做出贡献,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公共外交的概念和目的,但是他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外国人《中国读本》中的一页,造成公共外交的结果。所以全民文化的提高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文化的自觉,主动表达中国人的优秀,克服缺点。人人有责,人人可为。 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是公共外交的重要主体,在推动公共外交的实践上责无旁贷。同时,高校自身具有开展公共外交的优势。一是高校师生作为精英,作为主体参与公共外交实践,在和国外的交往中生动地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说明中国的效果会更好;二是高校师生能够通过关于公共外交的课题研究,为更广泛的公共外交实践提供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持。 这些年来,国内不少高校,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都设立了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在校内外积极普及、推广公共外交,重点培养跨文化传播的专业人才,这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责任意识、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举措,是值得称道的。 过去政府外交就是对外宣传,没有反馈,是广播,不是对话。但公共外交往往是面对具体对象的对话,因此效果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难点主要在跨文化的障碍,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跨语言的障碍;二是跨意识形态的障碍;三是跨生活方式的障碍;四是跨宗教信仰的障碍。 公共外交实际上属于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不同表现在价值观、信仰、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中国公共外交力求通过文明间的对话,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共同繁荣。跨文化交流人才目前还十分缺少。由此看,推广公共外交,高校更是责无旁贷。
责任编辑:hdwmn_lw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