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接受记者采访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存有认识误区,要求食品安全零风险不切实际。陈君石认为,食品安全事件近年来的确很多,主要是企业不守法和不诚信问题。陈君石还认为,我国的食品添加剂标准与国际基本接轨,但多数食品企业规模小、素质差,才导致添加剂超范围和超量使用;并进一步指出,我国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出现的原因都是生产规模太小而且分散,只有逐步将我国的农业和食品生产加工业规模化、规范化才能在源头上保证食品的安全。(3月27日《中国周刊》)
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让人看不到食品安全获得起码保障的希望,这才使得消费者陷入集体恐慌,也就衍生出到香港或其他境外地区采购奶粉等食品的怪现象。请注意,国内民众从来就没有提出过所谓食品安全零风险的要求。不知陈君石院士所言的“食品安全…零风险”的要求,是谁在什么时候公开提出的?又或者,是陈院士供职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开展了公众调查,得出的符合统计规范的结论?
中国消费者所要求的,无非是食品的原料基本真实、加工基本卫生、残留不至于致癌。人们还接受了专家和政府部门的建议,尽量发挥消费者在购买等环节的主体能动性,尽量注意鉴别问题食品。应该说,这样的消费者要求,远低于其他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发生的部分食品安全事件,如果出现在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公众压力那才是惊人的,不仅意味着相关食品生产企业乃至行业的“灭顶之灾”,而且监管部门也将受到持续“讨伐”。事实证明,正是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提出的要求太低、太不具体,给予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压力不够,才让食品安全形势迟迟得不到扭转。
陈君石院士将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归结于企业不守法和不诚信,这种说法不能算全错。但推导下去,就不得不问,(许多)食品企业为什么不守法、不诚信呢?为什么一些不守法的企业不被追究责任,或者说付出的代价很低,以至于一犯再犯呢?很显然,陈院士刻意绕开了“监管”二字。
更有意思的是,陈院士还反反复复用一种紊乱的相对主义言词来转移媒体记者的注意力,使主题访谈的方向偏移:
——先是举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是零风险”这句并无出处的话,开展一番凭空指责;
——然后又说消费者“把食品的假冒伪劣一概而论地与食品安全划等号,无形中夸大了食品安全问题”,闭口不谈定论“一概而论”的数据、事实出处;
——接下来,在回答记者有关食品标准的问题时,又说“标准是规范行为,人们被不被标准规范是另一件事情……每种酒都该有个标准?每种鱼有个标准?可能吗?”公众何时要求过每种、每款产品都要有具体标准?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包括食品标准在内,我国产品质量标准陈旧,修订不及时,这影响到监管效能,这引起了公众关注。但自始至终,都没有人要求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我们仍然不知道陈院士的诘问是向谁发出的。
陈院士认为,将农业和食品生产加工业规模化、规范化,可以在源头上保证食品的安全。这是一种过时的观点。公司加农户的规模农业模式,已经在多个食品领域引发了安全问题,很多情况下,公司对合作农户压榨太厉害,导致后者无利可图,只好通过掺假来确保获得基本收益。更棘手的是,被打造为各地富民工程、政绩工程的公司加农户项目,即便暴露出质量问题,也会获得农业、质监、工商等多个部门的庇护。而在其他一些国家,农业和食品生产加工业规模化的模式,已被视为物流和能耗链条太长的过时模式,这种模式也根本无法控制食品安全风险,因而渐渐被社区农业所取代。(郑渝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