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芬芳,花朵鲜艳。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从牙牙学语到步入社会,教师的言传身教引导着我们正确做人,反哺社会。
201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0个教师节。为进一步弘扬南平市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操,倡导为人师表、不求回报的良好风尚,本报记者深入基层,特别是到边远山区学校,去发现、挖掘教育队伍中的先进典型,讴歌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业绩,特推出教师节特别报道专题。
光泽县华桥乡牛田村是闽北革命老区村,这里山高路陡,离县城有90多公里远,是全县最偏远的村级小学。一提起这个地方,许多教师都是摇摇头,不愿前往。而44岁的陈田龙教师在这里一待就是23年,呕心沥血,无怨无悔。
1991年,陈田龙从南平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光泽县华桥乡牛田小学任教。当时的牛田小学教办学条件非常落后,只有5间低矮、破旧的砖房和几间老旧的教师宿舍。贫困山区条件艰苦,许多代课老师都不愿意留在这里,工作一两年就离开了,学校师资力量十分紧缺。作为师范毕业生,陈田龙自愿申请留下任教。由于工作出色,2002年,他成为这个学校的负责人,正式接手这所山区小学。
学校条件简陋,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师资紧缺的困境令陈田龙寝食难安。他意识到,只有留住老师,山里的孩子们才有希望。
1999年陈田龙与村小的几位教师商量后决定,共同出资两万多元建造教师宿舍。暑期,陈田龙带头出工,连续奋战了两个多月,终于盖起了5间宿舍楼。以后,前来任教的老师有了像样的安身之所,陈田龙像家人一样关心他们,尽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农村,许多困难家庭的孩子交不起学杂费。看着一张张渴望上学的面孔,陈田龙泛起怜悯之心。遇到上不起学的孩子,他总是自掏腰包,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把钱垫上。2002年,曾就读于该校的陈多保考上了福建师范大学,家庭贫困的他无力支付学费,面临失学。陈田龙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村里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大学生,说什么也得送他上大学。他多方奔走,联合几位教师一起凑钱给陈多保上大学。时隔多年,这件事至今在村子里仍是美谈。
作为一名村小校长,陈田龙一直没有脱离教学第一线。他深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陈田龙经常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学研究活动,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教学中,陈田龙主动学习课改理论,使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落人后。他时常向孩子们灌输“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点,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师生平等讨论。
日复一日,陈田龙这一干,就是23年。他选择了坚守,为的仅仅是一个朴素的愿望——让孩子出人头地,走出大山。陈田龙说,其实理想无所谓大小,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站对了位置,做对的事,就是最大的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有福之州诚意满满迎客来2025-01-06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