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管理处文物考古科副科长张建忠的办公室里堆满了碎瓷、砖瓦。
圆明园文物得到哪些保护?
回归流散文物?8万余件
与圆明园周边区域的搬迁腾退同步,圆明园专门成立了文物回收工作组,到目前为止已收回虎皮石、石构件、城砖等文物8万余件,在园内形成了两道壮观的“文物长城”。
考古出土文物?5万余件
圆明园以“遗址”定义公园,对全区域进行考古勘探,现已正式考古发掘西洋楼、如园、紫碧山房、大宫门等遗址,发掘出土文物有地暖瓷砖、葫芦夹、琉璃构件、玉器、青铜器、鎏金象首等5万余件,并将新出土的珍贵文物展示给公众,让文物“活起来”。
文物保护投入?5000多万元
圆明园对文物保护投入达5000多万元,安装监控探头达1100多个。去年5月,西洋楼区域加装木栈道,减少游人踩踏。去年6月,完成了万方安和遗址清理维护,向游人开放。去年7月,对海晏堂蓄水楼梯形夯土台遗址进行加固保护。今年3月,西洋楼片区运行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对石构件的移位、安全、病害以及游人行为进行监管。
流散砖瓦均应收尽收
圆明园西部的九州景区,游客不如南部的绮春园和东部的长春园多,一眼望去,只有空阔的遗址,芳草萋萋。唯有景点指示牌标注的长春仙馆、山高水长、正大光明,提醒着游客这片废墟上曾有的辉煌。
在紧挨南墙的墙根下,绵延20多米的虎皮石、石构件、城砖等文物,“筑”成了一道壮观的“文物长城”(右图)。“随着圆明园周边区域的搬迁腾退,我们从2015年开始专门成立了文物回收工作组,目前已经从圆明园周边地区收回8万余件文物,一块砖、一方条石、一件柱础就算一件文物。”圆明园管理处文物考古科科长陈辉告诉北京晨报记者。
夕阳余晖落在这些饱经沧桑的砖、石、瓦上,令它们更拥有了岁月变迁的沉静。过去的它们光鲜而辉煌,有的铺在御道上,迎接的是帝后的步辇,后来它们又因劫难流散于圆明园周边区域,如今在圆明园文物回收工作组的“抢救性”回收下,终于一一回到故园。游玩路过的游客不知道它们曾经历了什么,只会好奇地问:“这些破破烂烂的砖石,堆在这里是干吗呢?”
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火烧圆明园后,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圆明园都处于无管理状态,无论单位或个人,都可以随意从圆明园拉走“建筑材料”,充作私用。陈辉说,被拉走的这些属于圆明园的砖、石、瓦,从可观赏性和艺术价值的角度看,文物价值比不上诸多世人瞩目的圆明园流散文物。“但是,作为考古遗址公园,圆明园有义务让圆明园文物回归自己原来的家,不管是身在异乡的珍贵流散文物,还是乱世中流散出园的哪怕一砖一瓦,做到‘应收尽收’。因为哪怕是一块没有雕花没有文字的砖石,都凝聚着源于一段凄怆历史的情感价值——它是圆明园的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罕见出土五件古代“蒸锅”,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