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工作照
敢做敢言 “何保护伞”
在许多年轻研究人员眼中,何泽慧是敢做、敢言的“何先生”。“没有何先生的倡导、支持和保护,我国高能天体物理研究不可能有今天的基础和局面,她是有远见的科学家。”何泽慧的老下属、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天体物理学家李惕碚院士如是说。
1948年,何泽慧和丈夫钱三强回到祖国,参与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组建,担任重要的实验研究工作。她开拓交叉学科、支持研究高空气球及天体物理研究。尤其是在经费欠缺、没有实验室,甚至被某些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的情况下,何泽慧顶着压力,带领研究人员参加高空气球的学习和研讨。十几年来,无论哪个小组有实验,她都亲自参加,六七十岁了,还曾远赴云南。
曾与何泽慧共事的丁声耀老人说,何先生毫无架子,很多事都亲力亲为,“她对年轻人特别有耐心。”这一点,同样令李惕碚感触颇深。
1980年,李惕碚受邀访问英国,因某些原因受阻。何泽慧得知后去找高能所的领导,为李争取访问机会,李惕碚得以如期赴英。“对她而言,压力和风险似乎根本就不存在。她反感‘空头科学家’,她有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只要你爱国、努力工作,就会得到她的赏识,她是我们的‘何保护伞’。”李惕碚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