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留影
含蓄的爱——不仅是对子女,更是对国家。
1932年,何泽慧考入清华物理系,4年后到德国攻读博士学位,选择了“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苏州十中是她的母校,该校教师徐思源说,何泽慧曾告诉她,之所以选择去德国留学,就是因为看到当时国民政府聘请的军械制造专家都来自德国,她要去德国学习先进的军械制造技术,让祖国不再受欺辱,“这是何先生一辈子的精神写照,科技报国是她最大的心愿。”
“文革”期间,何泽慧和钱三强被下放到干校劳动,何敲钟,钱种地。面对当时的状况,无论是同事还是子女,都没有听到过她一句抱怨,她曾说:“不管国家对得起对不起你,对国家有益的,我就做。”
老房不修 “能住就行”
很多人回忆起她的时候,都会说出两个词“简朴、节省”。
中关村14号院是一片灰色老楼,何泽慧和钱三强从1955年起居住于此。走进室内,墙壁上是岁月沉积留下的灰黄,咖啡色的木地板被步履磨得发白。
何泽慧的学生周蕙明回忆,2002年前后,曾与老同事一起去看望何老,走进她家的第一感觉是:时光倒流30年。全是旧家当,地面和墙壁没有装修过的痕迹。问她为何不装修,她就说“这不是很好吗!能住就行,何必找麻烦。”说完她又补充,“也刷过,外孙女中学校际交流的法国学生要来访问,我就让女婿给发黑的墙壁刷了一层白灰。”说完,她孩子般地大笑起来。
女儿钱民协说,曾想过给母亲换一套条件好的住宅,但母亲不肯,“她说出门就能碰到老邻居,日子过得热络。”小纸条、小布条、纸绳、铅笔头,她都留着用。“不能随便扔了,能用就用。”女儿说,这是母亲常说的话。家里的旧毛衣都被改成了坐垫。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陈和生说,直到2000年86岁时,她还每周坚持到高能所上班,谢绝轿车接送,乘坐所里班车,假期没有班车时就乘公共汽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