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草外,你听说过端午节吃“煎麦堆”的习俗吗?9日,记者来到诗山70岁的柯淑菲阿婆家,柯阿婆一边做“煎麦堆”,一边跟记者聊起来。
“煎麦堆”有纪念屈原之意
源于仿效女娲氏炼石补天
“端午节,以前南安家家户户都要吃‘煎麦堆’,也是为了纪念屈原,但现在很少人会做了。”柯阿婆说,“煎麦堆”也叫“煎堆”,是用面粉、糯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的。
据流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前是梅雨季节,雨下个不停,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人们盼晴心切,仿效女娲氏炼石补天的做法,因此有了“煎堆补天”的食俗。
此外,民间有个美丽传说,说是女娲一边补天,一边制造牛马鸡羊等牲畜,农历初七才做了人。农历十九太累了,睡了。人们见女娲这样苦、累,不去惊动女娲,又不会炼石,只好家家户户做煎麦堆,系上红线,放在屋顶上,以补天穿。
“‘五月节’吃煎麦堆跟吃粽子一样,是闽南和台湾一带的民间习俗。”南安民俗专家雷永锻说,吃煎麦堆虽说有纪念屈原之意,但民间传说更多是要“补天”,端午当天,家家户户都要煎,好让天气晴起来。
“现在端午节能吃的东西多了,可只有自己动手做煎麦堆,那味道才是记忆深处的那种香。”柯阿婆说,孩童时,经济条件差,物资匮乏,没什么吃的。而“煎麦堆”原料简单,加韭菜野菜做咸的甜的都可以,不复杂,吃起来又香,“每到端午,家里就会做一整盘的‘煎麦堆’,既可当成主食,也可当作配菜”。
谈到“煎麦堆”为何被人渐渐淡忘,柯阿婆认为,如今生活条件好了,饮食选择也多,现在年轻人可能都没吃过这种食物。“煎麦堆”渐渐被淡忘是一种遗憾。
面粉和成糊状入锅
外酥里嫩有嚼劲
闲聊中,柯阿婆向记者演示了如何做“煎麦堆”。她先在准备好的盆里倒入一些面粉,为了让口感更好更Q,加入一些糯米粉,还加入少许白糖,然后倒入一些凉水,用筷子不停地搅拌。
“要不停地搅,让面粉、糯米粉和白糖充分融合。”柯阿婆说,一般是一斤粉七两白糖,自己可以把握。“搅成糊状,不能太稠,不然煎起来太厚不好吃,太稀又不易成型。”等搅到面粉完全被打散后,就能下油锅煎了。
柯阿婆特意拿一口大铁锅到外面架起来,然后点火,锅热起来后,放入一勺葱油,同时用勺子压一块肥肉在四周绕一周,“这样不仅避免一会儿煎的时候粘锅,味道还更香”。
等到锅中油热,柯阿婆倒入一勺面粉糊轻松摊平,眼看着面皮颜色稍变,她又将“煎堆”翻面继续煎。“‘煎堆’做起来不复杂,就是要少油慢火煎,不停地翻面按压,喜欢吃脆的可以适当延长时间多煎会。”
“我们吃的‘煎麦堆’就求个古早味,村里只有老一辈人才做。”柯阿婆说,“煎麦堆”以甜味为主,也做咸的,就是加韭菜或咸菜,配上海蛎,味道也很不错。
几分钟后,一盘香喷喷的“煎麦堆”做好了。记者忍不住拿起筷子品尝,刚做好的“煎麦堆”外酥里嫩,浓浓的面粉香,吃起来有些嚼劲,有些甜,特别香。(记者 何雪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潮声 | 永春白鹤拳:展翅翱翔五洲四海2025-11-21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