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不读书了吗?哈利·波特证明并不是这样
当感到疑惑的时候,就去图书馆吧,因为赫敏就是这么做的《哈利·波特与密室》在所有人的刻板印象里,千禧一代埋头于手机,是不怎么读书的一代。但是事实恰好相反,分别来自美国国家文艺基金会和皮尤调查机构的报告显示,千禧一代的阅读人数在各个年龄段中是最高的。
伴随着他们成长起来的哈利功不可没。
和文章开头的英文教师一样,在它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孩子们没有耐心和精力去阅读长篇。事实证明,他们可能只能缺乏合适的阅读材料罢了。《卫报》在 2005 年刊发了《波特的魔咒让男孩子们变成了书虫》一文,报道指出,这个系列比政府的国家文化教育策略管用多了。
Waterstone连锁书店发布的报告表明,59% 的孩子觉得哈利·波特系列提升了他们的阅读技巧,近半数的人说这个系列让他们想读更多的书。
对这种效应更加肯定的是老师们。84% 的教师称《哈利·波特》对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有积极影响,73% 的人为学生能啃下哈利·波特系列而吃惊。三分之二报告说,这套书让那些不读书的孩子也开始读书了。几乎所有教师都同意哈利是个好榜样,他们中的多数都承认自己也享受阅读这个系列。
越写越长的《哈利·波特》也没有妨碍孩子们阅读,或者打击他们的热情。当第三本《阿兹卡班的囚徒》出版时,出版社将发售时间定在了凌晨3点45分,防止学生们逃课去买书。而从 2000 年的第四本开始,哈利。波特开始了史无前例的英美零点发售,无法计数的读者穿着巫师袍、举着魔杖、在额头上画上闪电疤痕,在书店外排起蜿蜒的长队。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了 2016 年《被诅咒的孩子》剧本发售。
《死亡圣器》开售前5分钟,加州某书店
除此之外,它在出版史上还留下了两个先例——儿童文学发售“成人版”,内容不变,只是封面更加“成人友好”,不会让成年人感到尴尬,很多书店表示,成人版卖得比少儿版要快;翻译无法提前开工,所有译者都只能在英文版上架后得到原版再开始翻译,为的是防止内容泄密。
就这样,哈利·波特的每一次出版都成就了一场文化盛事,它带起的阅读风潮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下的文学界和出版界。
1996 年,第一本《哈利·波特》出版前一年,面向8到12岁孩子的儿童读物平均页数是140页,到了2006年,平均页数增长到175页,2016年,这个数字又上涨到290页。出版商们曾经对4万字以上的少儿读物坚决说不,可是现在,长篇变成了再正常不过的事。成人书籍领域见证了同样的趋势:成人小说的平均页数也从1999年的320页增长到了2014年的400页。
儿童文学领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Waterstone在2005年发现,2000年以来,每月出版的儿童书籍是以前的10倍,零售商把儿童读物的书架拓宽了两倍,也极大地增加了类别推广的营销预算。儿童文学作家成功的几率也随之变高。“《哈利·波特》刺激了市场对于儿童读物作者的需求,也帮助了整个出版业,新人作者会受到更认真的对待、更快速的认同、金额更大的投资。”
自2004年至今,整个儿童文学市场增长了52%(每年4%的速率),整个书市的增长率是33%。
哈利留下的另一项遗产,则是当下书市最流行的Young-Adults(青少年小说)类别,它们同时面向少儿与成人。显然,这些作品都受到了哈利·波特的启发,并运用了不少相似的元素。《饥饿游戏》、《分歧者》、《移动迷宫》,它们拥有各色角色、强大女主、反乌托邦的政治背景,无一不想复制男巫的成功。
当然是发生在你脑子里的事,哈利,但为什么那就意味着这不是真的呢?
《哈利·特与死亡圣器》一个值得注意的数字是,从1997到2000年,也就是第一本哈利·波特小说出版到第一部哈利·波特电影上映前夕,美国的网络用户数量从1900万增至亿。
也就是说,和1970年代的星战、星际迷航粉不同,伴随着哈迷成长的是互联网和Web 2.0时代。一个更注重社交与对话的网络世界,帮助年轻人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上一辈靠线下聚会建立起的联系,哈迷则通过网络这个更适合群聚的空间实现,而网络的影响力也更易扩散到全球和线下。
“互联网改变了哈利·波特,其力度就像它改变世间其他一样。”
第一次粉丝力量在网络的迸发是2001年,当时首部《哈利·波特》电影上映,这让哈利·波特论坛、同人站、邮件讨论组在全网爆发。在以后的日子里,哈迷建立了YouTube上颇有影响力的音乐频道,并促成了真实的魁地奇比赛。最盛大的粉丝展会属于魔法少年们。在超英电影走红之前,它代表了千禧一代的Geek文化。
在这股力量中,最强大的势力是同人。它们是基于原著的衍生创作,包括文字、绘画和影视剪辑等形式。在等待新书和电影期间,受到选角和故事影像化启发的粉丝们,将精力倾注在了自己创作并填补世界观上。Lisa Brenner 在《扮演哈利·波特:对于粉圈及其表现的论文与采访》一书中分析了这一现象,指出“粉丝不仅仅是书/电影变现之路的核心,他们因为太投入这个世界,以至于最后为这个世界观又添加了更多新知和背景”。
同人创作的首个高峰期出现在“三年之夏”(2000-2003)。在第四本和第五本的发售间隙,书迷们有三个夏天无书可读,这化作了惊人的创作力。粉丝自己动手创作的内容,第一次变成了维系粉群的血液,让它在缺乏原作滋养的情况下保持新鲜和热度。
这一情况不是没被原作者和制片厂注意到,“在网络构筑的世界里,粉丝们的创作很容易就可以被全世界看到,不只是其他消费者,还有作者和制片本人。”
哈迷的幸运之处在于,他们的作者并不是第二个安妮·赖斯,后者创作了《吸血鬼编年史》系列,公开声称自己完全反对任何同人。然而罗琳连同她的出版方和电影制片,都没有打击粉圈的热情或试图扼杀同人创作,他们将网络同人看做了热情粉丝投身魔法世界的一种方式,况且它还帮系列维持了热度。罗琳给予了同人认可,只要创作者们不以此牟利,或是在文中包含色情内容。
华纳也相当大方。名为Heidi Tandy的粉丝在2002年成立了FictionAlley这个哈利·波特同人站,并在某天收到了华纳的邮件,华纳提出在要自己的官网页面为FictionAlley留地,这样Randy就可以售卖自己的商品了。Randy后来得知,制片厂代表在《纽约时报》上看到了关于波特狂热的文章,觉得与其关闭一个网站,不如自己投身行动。“哈利波特粉圈已经改变了一切,” Tandy在《同人:为什么同人文正在统治全世界》一书中写道。
随着电影逐部上映、小说接近尾声、角色们逐渐增多并成人(这意味着“配对”可以更加大胆)、越来越多的人用上了因特网,本就庞大的粉丝基数上又源源不断地添着新人,这让同人圈得以蓬勃发展,塑形着新时代的粉圈和网络文化。如今在老牌同人站点fanfiction.net上,哈利·波特的同人多达76万,远超排名第二的火影忍者(44 万)。而在新兴的同人站AO3上,它也只是以14万的数量名列当红的漫威电影宇宙(17万)之后。
哈利·波特粉圈为后来所有的网络粉圈提供了一个可以追随的路线。学者们围绕这一现象出品了不计其数的报告与研究。它显然不是最古早的,也不一定是最有水平的,但却是最好观察、最容易学习、甚至是最成功的一个。在它之后,每一部电视剧、动画、电影,都依样学样地发展了自己的线上基地,其中的很多都围绕同人建立起了对原作情节的探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