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破解难题,从探路者到拓路者,树起深化林改标杆
“分山到户”仅仅是林改的第一步,如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才是林改的核心目标和关键所在。随着改革的深入,一系列的难题出现在林改路上,摆在党委政府和老百姓面前。
站在时代潮头,面对改革难题,武平的干部群众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和担当精神,创新机制,破解难题,推动林改向纵深发展,树起一座座绿色丰碑。
全国首创林权抵押贷款 激发林业发展新活力
林改分山到户后,林农造林积极性陡然高涨,上级下达的造林计划,远远跟不上群众的热情。“2003年和2004年两年计划数是1.5万亩,2005年群众造林超过4万亩,2011年超过9万亩。”武平林业局副局长吴吉富,其时最发愁的是树苗不够,只好不断给省林业厅打报告要求增加计划、增调树苗。
然而,问题来了,种树的钱从哪里来,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
2004年6月,武平县在全国率先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成立县林地林木权属登记中心和“林权贷款担保公司”,由县政府累计注资240万元,再由银行5倍放大,给予林农提供林权担保抵押贷款,迈出了林权抵押贷款的实质性步伐。
可是,操作了几年效果并不理想。武平县通过调研,发现症结在于:林权担保贷款存在“评估难、担保难、收储难、流转难、贷款难”等“五难”问题。
“林农想以林权抵押贷款,必须通过担保公司担保,条件苛刻,手续繁琐,导致金融机构难放贷,林农贷款难。”谈及此事,钟发贵感受颇深,一旦发生贷款风险,银行也好、公司也好,都难以处置林木资产变现。种种现实的问题致使林权抵押贷款长时期处于“裹足难行”的尴尬境地,成为制约林农发展的一大瓶颈。
破局势在必行!武平县于2013年5月进一步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由县财政专门安排1500万元作为收储担保资本金,不再需要担保,林农可利用林权证直接在金融部门获得贷款。
当年7月25日,武平在捷文村举行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开贷典礼,万安乡捷文村的钟泰福、东留乡兰畲村的钟兰德等第一批林农签订了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协议,获得了4-10万元不等的贷款,风风火火地经营起自家的山林来。
仅有林权直接抵押贷款还不够。武平县积极探索林业投融资机制,构建集“评估、收储、担保、流转、贷款”五位一体的林业金融服务机制,成立县林权抵押贷款服务中心。武平信用联社等金融单位乘势而为,提高贷款限额,不断增加山地开发、林业种植、花卉种植、茶叶种植、果树种植、林下经济等支林信贷。武平县林业局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4月,该县累计办理林权抵押贷款3.1亿元,其中面向广大林农的小额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共525户6012万元,从而让林权证真正成为林农的“绿色信用卡”。
此外,武平创新农村林权抵押贷款村级担保机制,激活了民间资本投入林业发展。城厢镇园丁村级担保合作社实现由政府担保向“农保农贷”转变,降低了担保风险。目前,园丁村级担保合作社已筹集担保基金450万元,为282户林农办理共计3856万元的林业发展资金贷款,促进了林农增收和经济发展。
全国首创商品林赎买机制 保护绿水青山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态区位发生变化,一些商品林被划入重点生态区位禁止砍伐,林农面临守着满山的林木却不能变现的尴尬,利益损失较大。
“保了生态、瘪了钱袋”,势必让林农产生不满情绪,影响造林、护林积极性。林子不能卖了变现,原来的“绿色金库”变成了“死钱”,这个疙瘩怎么解?
“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也不能让林权所有者吃亏。”武平县于2009年率先全国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工作,对国家级、省级生态公益林、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按生态功能强弱,实行分类补助;将县城马头山公园和县城饮用水水库周边等近4万亩的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建立商品林赎买机制,对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以租赁的方式进行赎买,给予林农每年每亩6.75元的租金,并形成长效的补偿资金投入制度,实行“一卡通”直补到户。
保障林农收益权,就是保护林农积极性,就是保护生态、保护国家利益。武平县探索建立的重点林区商品林赎买机制,为2015年福建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提供了借鉴。
列为全省7个首批试点县后,武平县进一步将县城及乡镇饮用水源林、城区公园、国省道高速公路一重山等列为赎买重点,通过赎买、租赁、置换、合作经营等多种改革方式调整为生态公益林。让原本待砍伐的商品林,变身为清新武平的“绿色不动产”。
青山得绿,林农得利。开展试点工作后,武平完成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直接赎买面积4002亩,捷文水库饮用水源区租赁面积15235亩,林木每亩收入有比较大的增加,实现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保护与林农利益“双赢”,调动了林农护林养林积极性。
率先全国探索兴林扶贫 走出脱贫攻坚“武平模式”
武平县“八山一水一分田”,希望在山,出路在山。
耕作山林,对林农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摸索过程中,不少林农试行“以短养长”方式,作为长期经营山林的经济支撑。
走进梁野山,在一片生态公益林下,仿野生种植的铁皮石斛、三叶青、灵芝等名贵中药材长势喜人。城厢镇畔泥湖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管理员冯开宏告诉记者,基地同时发展生态养蜂、养鱼等多种经营,今年预计可实现产值2300万元。
穿梭在下坝乡露冕村林下仿野生灵芝种植示范基地里,林下的盎然生机同样让记者兴奋:“小伞”似的灵芝菌盖破土而出,一簇簇地散发着迷人的气息。据基地创建者邱福平介绍,该示范基地规划面积500亩,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林下仿野生套种灵芝、沙仁等名贵中药材,示范带动周边林农大力发展林菌种植业,推动林农增收致富,实现“不砍树也致富,保生态也得益”。
近年来,武平县因势利导,出台多种优惠政策,扶持发展“种养结合、生态旅游、综合利用”的立体林业模式,大力发展林药、林禽、林菌、林蜂等林下种养业,并鼓励林下套种名贵树种,山边林缘种植经济林等。
“我们林农刚拿到林权证时,只会计算直接砍树能挣多少钱,现在学会了从经营林下经济的角度算长远账。”李桂林说,如今,在政策的支持下,连绵的群山成了林农的绿色聚宝盆。
2013年10月,国家林业局对武平率先摸索发展林下经济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武平模式。2014年1月,国家林业局领导到武平参加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会,进一步明确了创建示范基地,通过以点带面,发挥林下经济在服务精准扶贫中的特殊作用的指导意见。
林权抵押贷款
作为球探体育比分:23个脱贫攻坚重点县之一的武平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以“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结合精准扶贫,通过建立“公司+基地+贫困户”等多种模式,聚合贫困农户共同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尝试“保底+递增”(林地租金以林权入股分红的形式体现,在保障村集体、林农林权收益基础上,逐年递增收益)、“集体资金+民间资本(林农)参股”(以村集体资金为主流转租赁开发山场,当地林农自愿参股,按股分红)等合作分红模式,引导林农与工商资本进行合作,建立“林地变股权、农户当股东、收益共分享”的林地经营新模式。
在政策帮扶下,通过林下经济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钟晚生创办武平县梁野仙蜜养蜂专业合作社,吸纳了近200名残疾贫困农民共同脱贫致富;城厢镇云礤村发展“森林人家”26家,从业人员355人,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2016年森林人家农户平均纯收入达20多万元,昔日穷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在林下经济产业扶贫等多项措施推动下,武平县打响扶贫攻坚战3年来,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由21873人减少到9352人,脱贫率为57.2%。
“政府引导、种养结合,创建基地、培育特色,拓宽路子、精准到户”,率先在全国探索的兴林扶贫模式,让武平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6年,武平荣获“全国扶贫系统先进集体”,成为球探体育比分: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构建保障体系 实现林木“有人管”“管得好”
林改迈出成功的坚实步伐,如何持续巩固和扩大林改成果,这个问题摆在林改征程中。“深化林改,构建推动林业发展的五大体系。”武平在探索实践中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方式--
构建多元经营体系,大力扶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林场、家庭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提升林业规模化经营水平。目前,全县已实现合作造林面积50.5万亩;
构建林业生态防护体系,统筹生态公益林管护费,由乡(镇)政府统一招聘护林员,实行护林员与扑火队员、林技员“三员合一”,构筑起全县森林资源管护的立体防线;
构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运输证、采伐证核发等6个林业行政许可事项下放到乡镇林业工作站,使林农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相关业务;
构建山林托管体系,针对林改后林业经营的规模由集中变分散,个别地方山林疏于管理、林相破败、林地退化的现象,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主、社会能人和林农成立山林托管机构,按立地、交通等因素与林农确定分红比例,为无力、无心经营山林的林农提供“林保姆”服务。目前全县实行山林托管面积已达到3.8万亩;
构建林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体系,将林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纳入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工作范围,构建了政府主导、综合协调、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林地纠纷仲裁工作格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