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对上杭县部分乡村留守儿童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被调查近百名中小学留守儿童中,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约占45%。由于他们无法享受父母的关注和呵护,在情感、心理、生活、学习乃至人格方面都容易出现诸多问题,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分居两地伤别离
“爸爸妈妈,我已经11岁了,但从没有真正尝试过生日的味道。我的生日你们记得很清楚,每次都会打一个电话,可从没回家。每次看到别的小朋友和爸妈一起玩,我只能远远躲开。现在我长大了,你们知道我最怕写的作文是什么吗?——五彩缤纷的童年,都说童年是快乐的,是绚丽多彩的,可在我的记忆里,童年只是一张白纸。”庐丰横岗小学五年级何洁写给在外地打工父母的一封信,让人唏嘘。
何洁的经历并非个例。在调查中,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孩子时,往往更注重物质生活的保障,而对孩子精神上的关心却很少。由于年龄和文化上的差异,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使得代沟问题更加明显。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并不等于贫困儿童。事实上,在许多乡村,留守儿童大多不缺钱物。相反,出于对孩子疏于照顾的愧疚,留守儿童的父母通常会用钱物来弥补。实际上,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这些孩子更需要的是精神慰藉。
不良心态危害大
小昕是茶地中心小学的一名五年级学生,父母常年在深圳打工,他一直由爷爷奶奶照管。由于爷爷奶奶过分溺爱,平时又缺少沟通交流,小昕逐渐变得脾气差、个性强,上课不遵守纪律,学习成绩一滑再滑。老师家人好言相劝,他总是听不进去。无奈,班主任想到了小昕的父母,把孩子的现状如实告诉了他们,希望一起做小昕的思想工作。小昕的父母时常打来电话,抽空还回家看孩子。在学校和父母的共同努力下,小昕不仅变得听话,学习成绩也进步较快。
“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茶地中心小学的萧校长说,农村留守儿童的异常心理,主要有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自卑、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留守儿童的情感、心理、生活、学习乃至人格方面都容易出现问题,比如日常卫生习惯差、放学后不按时回家、学习缺乏自信、不懂得尊重他人、喜欢说脏话、不懂得感恩等诸多不良习性,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期待爸妈常回家
“小琪越来越懂事了,我经常在班上表扬她,说她又进步了!”在庐丰中心小学就读的小琪的班主任告诉笔者,由于爷爷奶奶的溺爱,小琪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些娇气,于是他与小琪的爷爷奶奶沟通后,专门制定了一套计划,帮助孩子逐步增强学习自觉性,克服思想上的惰性,让她逐渐成长为一个阳光快乐的小姑娘。
为了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得到关爱,眼下,上杭县组织各学校,联合妇联及社会力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网络,营造温馨、和谐、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庐丰中心小学在党员教师中开展“三帮·牵手”活动,上杭县妇联开展“爱心妈妈牵手留守儿童”活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打开他们封闭的心灵。
“虽然我们做了不少工作,但这些都代替不了父母的亲情。”庐丰中心小学的蓝校长说,希望在外工作的父母能多与孩子沟通,聊聊近况,说说烦心事,分享快乐事。“如果实在无法回来,打电话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希望这些孩子的父母能经常抽空拿起电话,问一声:孩子,你好吗?”(通讯员 周继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罕见出土五件古代“蒸锅”,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