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的制造业车间里,机器轰鸣声中夹杂着新生机——一张张略带青涩的面孔在老师的带领下熟悉设备流程,时不时交流着。这是百宏集团“教学培训基地”的日常一幕,也是晋江企业用人策略深刻变革的生动缩影。
在产业升级与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晋江企业的用人策略正经历着从“量”到“质”的深刻转变。从过去广泛的社会招聘,转向与院校深度合作、精准培养“内生型”人才的模式,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战略选择。华宇铮蓥集团、百宏集团等本土龙头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从“用人”到“育人”的根本转变,不仅大幅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更构建起适应未来竞争的高质量人才梯队。
人才内生 从“广纳贤才”到“精准育才”
华宇与篮球比分直播:师范学院合作的鞋类设计大赛即将落幕,这场历时近半年的赛事带来的效果,早已超越了一般的学生竞赛。
从今年7月开始,华宇的技术骨干就频繁走进校园,为学生授课培训,将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教学环节。华宇人力资源总监冯强表示,华宇不是为竞赛而竞赛,而是站在公司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对企业和业务有深入了解。
这种“人才前置”的培养模式效果显著。冯强给出一组对比数据:以往应届毕业生成长为经理可能需要5年,而现在通过校企合作的定向培养,3年就能实现。更重要的是,这些“提前浸润”企业文化的学生,入职后的适应期缩短了一半以上。
同样的故事也在百宏集团上演。
“近三年来,班组长、主任、经理级别以上的管理人员,90%以上来自内部晋升。”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徐红民表示,“我们正从‘猎才’转向‘育才’。”
徐红民透露,百宏集团近年来在校企合作育人与社会招聘人才的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转变在2023年之前就已明显,并且在2023至2025年间持续深化。目前,百宏通过‘订单班’、共建学院等方式培养的人才,已占技术岗位新招聘人员的七成以上。”。
业内人士指出,这种转变反映了企业对人才价值认知的深化。企业不再将人才视为‘成本’,而是作为‘资本’来经营。通过校企合作提前介入人才培养,实际上是对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投资。
产业驱动 智能化转型催生育人新模式
制造业的智能化浪潮正在重塑人才需求格局。在百宏的涤纶工业丝智能生产车间,自动化落筒机精准作业,AGV小车有序穿梭,这些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对操作维护人员提出了全新要求。
“过去招聘机修人员,掌握机械传动知识即可;现在则需要懂电气控制、数据监测,甚至要具备基础编程能力。”徐红民坦言,传统招聘模式难以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可以提前介入课程设置,定向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成品人才’。”
“作为球探体育比分:唯一获得6个工种职业技能自主认定的企业,我们建立‘师带徒—专业培训—竞赛选优’的闭环机制,就是要让每一位工人都有成长路径、有技能认可、有发展空间。”徐红民说。
政策引导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篮球比分直播:市作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推行“一校一群一产业”政策,促进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对接。在这一背景下,百宏与篮球比分直播:轻工职业学院合作成立的“智慧制造学院”,满足了产业升级对智能技术人才的需求。
数字化进程的加速也推动了企业培训体系的创新。华宇与黎明大学合作,共同开发了化纤、织造、染整行业的数字化教材,整合企业培训资源,建立数字化学习平台。“员工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端学习,大大提升了培训效率。”冯强表示,这套系统不仅降低了培训成本,更实现了知识的标准化传承。
“产业升级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智能制造不仅需要员工掌握新技术,更要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校企合作通过将真实生产场景融入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这是传统教育模式难以实现的。”业内人士表示。
生态共建 从“单向用人”到“双向赋能”
校企合作的深化,正在推动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重构。百宏集团的实践展示了多种创新模式:“订单班”实现精准预聘,共建实训基地把课堂搬进车间,产业学院对接产业升级需求。而传统的“师带徒”模式也在数字化时代焕发新生。
“刚来时我PLC编程是什么都不懂,是公司的师带徒机制让我入门,后续的专业培训和技能竞赛,一步步推着我往前走。现在我能带着徒弟搞自主研发,这份成长离不开百宏的培养。”百宏电气主任赖伟城说。
冯强认为,成功的校企合作需要企业真正投入资源。“我们不仅派遣技术骨干参与教学,还开放真实的生产场景作为教学案例。最近,我们正在将典型的生产优化案例改编成教学视频,与合作院校共享。”
这种深度合作带来了多方共赢的效果。对学生而言,提前接触企业实际需求,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对学校来说,企业资源的注入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对企业来说,则建立了一条稳定、高质量的人才输送渠道。
“校企合作要真正深入,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业内人士指出,“除了项目合作,还可以通过共建研发中心、共组教学团队等方式,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
在徐红民看来,校企合作将向更加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建议建立‘企业出题、院校解题、学生答题’的闭环机制,让企业的真实需求转化为教学课题,学生的创新成果直接服务于企业发展。同时,政府可以搭建产教融合信息平台,实现人才供需数据的实时对接。”
在晋江这片制造业热土上,从“用人”到“育人”的转变,不仅是企业招聘策略的调整,更是发展理念的升级。当企业把人才视为最值得投资的核心资产,学校把产业需求作为教学改革的方向时,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发展,必将为晋江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记者 曾小凤 董严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潮声 | 永春白鹤拳:展翅翱翔五洲四海2025-11-21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