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类施策,需更有力政策配套
“办公经费不能投入,公益性的学校又不能营利,还要承担责任,这也是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客观困难。”付树平分析。
而据记者了解,早在2007年,北京市就已经每年拨付500万元彩票公益金奖励开放学校。但有校长表示,三五万元的奖励只是荣誉性的,解决不了实际运营开销。记者查阅获悉,2017年中央财政下达资金9.3亿元补助体育部门所属的1257个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平均每个场馆受助达70余万元。
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教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有66.05万个,占总量的38.98%。其中,中小学有58.49万个。“学校场馆设计时不是为了对外,开放要进行改造。所以也要考虑实际,一开始政府要有一定资金支持和投入,对于学校担心的安全、管理问题,要有顶层设计。”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督学、学校体育场馆研究中心首席顾问王立生说。
而在大学,师生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位不愿具名的大学体育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体育资源本来就很紧张,满足学生和教职工的锻炼就已经饱和。虽然开放场馆能带来收入,但现在大学并不缺这个钱,每年场馆运营经费有三四百万元,足够了,而且这笔经费是用于教育教学的。”
“对校外开放的晚间时段确实场地紧张,一般要提前三天预约才能约上,为此也有很多老师、学生反映。所以我们开放了中午时段和下午下课后的时间用于校内人员锻炼。”邹华东印证了这个情况。
王立生认为,要兼顾好教育教学和服务社会的关系。“应当根据各地不同层次、类型的场馆实际,从盘活国有资产的角度,探索运营和管理方式,给予相应政策配套,把好事做好。”(记者 刘博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