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等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和推进,已逐渐被老师所接受。目前,在课改实施阶段,学校究竟 该如何设置课程才能更合理,老师在教的过程中怎样做才能“以生为本”,学生的自主和探究学习该如何进行才能收到效果……这些课改理论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一次又一次挑战着每一位老师。本报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教法以及学生的学法三方面入手,邀请专家、教研员和特级教师分析目前课改在实施层面遇到的问题,提出他们的建议,并附上典型案例,为教师更好地实践课改理念提供参考。
■校长课程领导力
追问1:学校课程设置越多越好吗?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学校拥有自主规划、开发、管理学校课程的权利,但在现实操作层面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有的学校成为了“超级课程学校”,校本课程竟达百门之多。那么校本课程一定是越多越好吗?
■专家视点
课程首先要实现育人价值
王海燕(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课程实施是学校课程实验的基本构成,课程一旦进入到实施层面,就获得了尽显活力与复杂性的空间。从不少学校的课程实施看,既注重了从办学理念出发自主构建学校课程,统整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也表现出学校课程在结构、内容与方式上的日益多样化。
在 感受学校课程“繁荣发展”的同时,尤其需要课程工作者不断回观课程本身,审视课程实施中蕴涵着的本体特质,切实彰显课程的育人功能。首先,明晰课程的教育 价值,让课程从设计、规划到运行、评价,始终与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保持密切关联,成为学校规划课程、教师开发课程的最核心起点和归 宿。其次,兼顾课程数量与质量的统一。事实上,在一些学校开发的课程门类很多,有时为了寻求学生选择的多样性,有的老师每个学期都要任教不同主题和内容的 选修课,教师处于疲于开课、无暇研究的状态;有的学校存在“因师设课”现象,一旦老师不在相关年级或班级任教,课程也就随之消失,课程本身的稳定性、必要 性缺少论证。学校课程开发的基本目标、基本规范、基本流程,特别是学校针对教师课程开发的引导、培训和审核、评估等环节,都有待进一步加强,以此来提升教 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进而提升学校课程质量。最后,学校课程管理机制建设滞后于课程建设本身,导致教师的课程研发既缺少指导帮助,也易流于形式不受重视, 教师的课程合作研究、精准研究积极性不高,也直接影响了学校课程目标的达成。
追问2:校长喜欢啥就开啥课?
如今,一所学校要是没几门校本课程校长都不敢抬头。但是有的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毫无依据,盲目开课,甚至有的学校仅依据校长的喜好就开课,造成课程体系不连贯,教师也疲惫。那课程的开发究竟要依据什么呢?
■专家视点
学校应该“因需设课”
韩宝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校长开设课程是一种积极行为,应该值得肯定,并且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本也是件好事。但是如果校长拿着手中的权利任性开课,只为了一己私欲是绝对不可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