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切合实际 不唯“帽子”而论
一位任教于京城名校的年轻学者想跳槽到上海高校,但经多次应聘发现头上没顶“帽子”,享受不了引进人才待遇。即便应聘成功,一年薪资仅10多万元,待遇还不及原单位。
“在我们这样的大学,有‘帽子’的才称得上人才。” 他苦笑道。
所谓“帽子”,指目前中央各部委和单位出台的各种人才计划,如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千人”到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长江”,以及中科院的“百人计划”等。
目前,为对接“双一流”建设计划,许多高校在人才引进计划中比较热衷考虑招聘头上有“帽子”的学者。而有“帽”与无“帽”之间的待遇差距,用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薛宇的话来说,简直是“天壤之别”。
那么,没“帽子”的今后还有出路吗?
熊丙奇认为,有些大学将引进多少身份、“帽子”等头衔的学者,作为人才建设的重要政绩。这种以“帽子”论人才的观念,会带来人才队伍的极不稳定,也令大家心浮气躁。还会出现把人才建设的主要精力用于引进人才,而非培养、使用已有的人才,这让引进的人才难以发挥作用。
因此,有学者提出要推动人才称号“去利益化”,将学科设置、重点学科评选、科研启动经费、个人升迁以及学术成果评价等人才称号脱钩,把人才称号还原为反映科研贡献和学术能力的一种科学荣誉。
“‘帽子’本来就是一个评价体系,能被评到国家的相关人才计划是件很好的事,只是现在同类或同量级的‘帽子’太多容易分散科研人员精力。关键前提是,指挥棒今后往哪里指引,以及如何对同类帽子进行合并或设置同类申请限制等进行优化。东南大学在对外招聘高端人才时考虑到这个问题,没有唯‘帽子’论,学校也有自己的评价体系,对未通过‘青年千人’答辩、但学术水平特别优秀者,也将通过校内人才政策予以支持。例如,将其3—5篇代表作送外校专家审议,来看是否可申请到同等职位,如教授、上岗教授或副教授等。”孙立涛告诉记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