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学,多层次精准化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围绕“四个匹配”开展——以信仰匹配、素养匹配、兴趣匹配、供求匹配作为工作体系,实现课程与学科专业的融合和联动,建立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和精准对接机制,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求长期精准匹配。
“为了推动大学生更好就业创业,我们把就业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北京外国语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演讲、辩论、跨文化交际等实践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一系列综合素质,为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推动人才跨学科培养,使得学生跳出单一学科的思维模式,养成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创业理念,让大学生成为创新创业主力军
近几年来,在“双创”政策的推动下,大学生创业热情空前高涨。高校在创新创业工作中如何培植学生的创业理念,精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也成为高校面临的挑战。
拥有9个实用新型专利,多次获得省部级建模竞赛奖励,武汉大学大四学生姬翔,以44个创新学分成为2015年全校获得创新学分最多的学生。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这样说:“创新学分奖励制度让我更加积极地进行发明创造和科研创新,对于培养我的创新思维有很大帮助。”
记者采访中还了解到,武汉大学每年投入5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训练、科技创新、科研训练等创新实践活动,积极搭建“创客空间”等全方位服务平台,通过联动对接、优势互补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支持师生、校友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和科研成果转化。
“从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创业团队孵化器到珞珈创意产业园、大学科技园,学校为学生打造了一条完整的创新创业扶持链条。”武汉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应惟伟介绍。
与武汉大学的做法相似,2016年春季开始,天津大学的宣怀学院面向学生设立创新创业方向的双学位。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介绍说,学校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众创空间,面向不同群体,形成以就业指导必修课程、学生职业发展咨询室、品牌讲座、精品竞赛、参观企业为主要内容的“职通未来”就业竞争力提升计划,结合“辅导员+”模式,为学生提供全周期、个性化、互动性的就业教育和指导。
对于如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少高校负责人强调,一是从教育环节、教育过程入手,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推进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高端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合力。二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在评价周期上兼顾近期和长远,在评价取向上重视质量和贡献,给各学院自主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式,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服务,让高校在提升就业率的同时,探索提升毕业生就业满意率的方法与路径,同时确保“扶上马,送一程”,不仅关心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还关注岗位适应性。采访中,不少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普遍认为,面临新形势,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还需要进行更具创新性的探索与尝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