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复杂严峻,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不仅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还要提高服务的“精准性”与“个性化”,将就业方向与学生个人的能力和兴趣相结合,在提升“就业率”的同时提升“就业满意度”。
从“喷洒”到“滴灌”,在越来越强调个性化的互联网时代,高校就业服务当精准发力。
把握“个性化”与“差异化”,就业帮扶精准服务
每位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方向、能力水平都不同,如何走出不分层次、不分群体、不分阶段的“大而全的职业教育”,开辟一条既全覆盖又差异化、既提高综合素质又优化专项技能的“个性化职业教育”新路径,需要高校重新定位思考。
南开大学推出“就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就业管理系统”三位一体全新的信息化平台,根据系统记录反馈的学生求职期望和求职行为数据,即时推送个性化招聘信息和定制化帮扶活动,形成了学生就业过程动态监测、就业数据即时反馈和精准帮扶即时送达的实时联动的管理模式。
江西财经大学则推出“通识型”“嵌入型”“精英型”“职业型”等不同类别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在校学生、初创企业者、准创业者,设计不同的培养体系和职业发展规划。一方面,扩大教育覆盖面,另一方面,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和“个性化”。
北京交通大学注重把握学校的特色,在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方面,强化特色概念,让每位毕业生都“与众不同”。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介绍,“学校以轨道交通学科为特色,开展‘三类人才’创新教育实践,鼓励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开展特色就业工作。通过科教融合开展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满足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需求;通过校企联合开展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满足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发展对卓越工程人才的需求;通过学科交叉开展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满足轨道交通大系统高度集成对知识复合型领军人才的需求。”
为此,学校以创业项目大赛为龙头,以创业园建设为抓手,对创业项目系统指导、精准帮扶,形成了“全程指导——竞赛选拔——支持保障——项目孵化——精准帮扶”的一体化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探索个性化的就业服务,说来不难,执行不易。需要改变以往高校大把抓的工作思路,搭建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并有效拓展高校与用人单位的紧密对接。”不少高校负责人认为,“强化就业指导、就业服务的精准关照,推进就业创业精准发力,高校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完善课程体系,让就业创业课程贯穿人才培养始终
几天前,即将于明年6月毕业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姚怡云收到了国内几家知名媒体的笔试和面试通知,谈及求职经验,她笑着说,“唯一称得上的经验就是有备而来。大学四年,学校始终在帮每位同学为自己的求职目标做准备。”
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毕业季的“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经过大一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大二锁定兴趣职业,大三提升职业素养与技能,大四掌握求职方法并初步完成角色转换的全过程。这就需要高校不仅帮助每位同学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提供贯穿整个本科培养阶段的全程化职业教育课程,让每一位同学对个性特征与行业需求有更为清晰的把握,不断发现自己的综合能力与目标职业之间的差距,从而适时调整,接近梦想。
四川大学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体现并落实到学校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与能力培育、国际化教育等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力求为毕业生提供强有力的双创服务供给、风险投资供给、企业孵化供给、创意实现供给、成果转化交易供给。学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约2亿元用于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学术研究型、创新探索型、实践应用型三大类课程体系,推进“启发式讲授、探究式讨论”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确保创新创业实践占实践教学比重的50%以上,形成了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在川大,创新创业教育不只是开店、办企业,而是要让学生创事业、成就人生绩业。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真正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认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