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助力月开发30多种新菜
3月27日,人大后勤集团首次推出了“青团礼盒套装”,一套涵盖荠菜、肉松蛋黄、松仁豆沙三种馅儿共12枚青团,很快被人大师生乃至校友疯抢。记者注意到,每一盒青团都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荠菜的叫“千里荠”,肉松蛋黄的叫“此心牵绊”,松仁豆沙的叫“相思”,连起来读便是文艺气息十足的一句:此心牵绊,千里荠相思。“每个名字都有含义,如荠菜来自千里外的南方,豆沙用的是有相思寓意的红豆,此心牵绊则用来形容‘蛋黄被细密的肉松包裹’。”宋大我对记者解释道。
面向具有“文艺、个性”标签的90后、95后的大学生,打造“网红”美食,不仅要有真材实料,还要有精美的设计和包装,这样才能牢牢吸引住他们的眼球和胃口。于是艺术学院的学生加入了对美食的包装设计,新闻学院的学生担纲了美食的新媒体宣传,就有了“晓枫未赤枣先红”的月饼;有了“金榜题名”的年货套装,还有如今的“此心牵绊,千里荠相思”,用宋大我的话来说,这是“加载了文化表达,引发情感的共鸣”。
此外,食堂还会对菜谱进行问卷调查,由统计学院的师生进行大数据处理,筛选出最有用的信息,充分掌握学生到底爱吃什么、讨厌什么,用来不断完善菜品,仅最近一个月各食堂就创新了30多种菜品。东台鱼汤面、手抓羊肉饭等等,都是近来陆续推出的爆款,“来自大江南北的师生,都能在我们的食堂找到最喜欢的那一口。”餐饮管理部部长张雅鹤说。
美食成了另一种青春的印记
在人民大学待了七年的文学院研究生小梁自嘲已经是人大的“老人”,她说一想到今年夏天就要离开学校,就特别舍不得。舍不得人大的美景,更舍不得人大的美食。
七年来,小梁感受到了食堂美食的不断发展,“新花样”层出不穷。“大一大二那会儿,学校的创意小吃比较少,我们一般就只去普通餐厅打菜。”小梁说,不少人厌倦了食堂的菜,就会选择外卖,虽然不一定健康,但至少品种丰富。这几年,学校食堂的美食明显多了,甚至还形成了竞争的氛围,“比如说在北区食堂推出南方口味的青团后,西区就推出了地道老北京小吃。”小梁说,中区食堂二层的“网红”小吃拉面甚至改变了她的饮食习惯,“我是广东人,来北京之前从来没吃过拉面。但是吃过学校食堂的拉面后,我就有点‘欲罢不能’了,每周至少要吃三四次才行。”她笑道,现在宿舍里已经很少有同学点外卖了。
“我想等我毕业工作后,一想起母校,肯定会首先想到学校食堂的美食。”小梁说,一些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还会给她转发一些学校的美食链接,这些美食已经成为一条他们连接母校的纽带。采访中,一位文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对记者感慨,他们管在学校食堂吃的饭叫做“青春饭”,意思是等到毕业了,告别青春,就很难吃到这些美食了,“很怀念这些美食,因为里面包含着青春的记忆,包含着年少时的味道。”
“网红”美食背后的总策划
让“青春饭”回味无穷,离不开人大的两位“网红”——宋大我和王祚荣。作为学校食堂“网红”美食的总策划,宋大我说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老师和同学们当成我们的家人,给家人掌勺,肯定是每天都想方设法变着花样做的。”他说。
宋大我也是学校新媒体上的红人,在微博、微信上他都不遗余力地推荐学校食堂的美食,还开辟了“跟着宋老师吃食堂”的主题专栏,每一道“网红”菜他都会亲自把关,“虽然我的身躯已经很‘庞大’了,但合不合师生的胃口,我还是要亲口试试。”他对记者笑道。
王祚荣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微博主任”,因为他经常在微博上和学生互动。民以食为天,在他眼里,学生的饭菜就是他们的天。从人大中区食堂主任到如今的北区食堂主任,每天到了饭点,他一定会出现在食堂里学生最多的几个档口,站在学生身后,随时听意见。在微博上,他和学生频频互动。就在记者发稿前,他还在微博上为学生预告:“春天的味道除了青团,还有香椿。即日起,北区食堂一层基本大伙窗口开始供应香椿炒鸡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