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700多元,教材还是没买够。”开学以来,云南某高校法学专业的大一学生卢小林一直为没有教材而苦恼。虽然早在开学时就交了钱,可直到现在专业课的教材还没着落。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眼花缭乱的教材市场和多样化的购买方式,使高校大一新生一方面购买教材的开销较大。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新生在开学后订购教材,书商与出版社对接走的是“添订补”渠道,以至于在开学一两个月后还拿不到教材,新生一头雾水、苦不堪言。为此,不少学生只有到二手书店或复印店购买,培育了盗版、影印或复印教材的市场。
400元的教材在旧书店50元就能买到
新闻专业的范杰大一刚进校时,被告知需要交500元的教材费,但并不知道要买哪些教材。一段时间后,范杰只拿到了英语教材,而且“没有一点折扣”。
“之后我自己又买了27本教材,近800元,比半年的住宿费都高。”范杰说。
然而,交了钱也不一定能准时拿到书。卢小林所在的班级在学校书店订购了高数课本。“直到高数课已经上了50多页书的时候,书店才把货给我们。”卢小林说。
为何统一订购的教材到货慢?昆明新知图书城的一名工作人员说,开学后订购教材,由于是“未按征订要求的计划订数”,所以走“添订补”渠道,订购数量少、品种分散,不少出版社要凑够一件(一箱)才发货,而且大多数物流走的不是飞机或火车,而是汽车,因此到货较慢。
而对于已经进入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些“近似于教材的必读书目”,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到。
“好多书绝版了,二手书虽然也可以买到,但价格贵得离谱。”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汤力曾在孔夫子旧书网购买了一本定价只是20元而成交价却高达90元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绝版也是图书市场常有的事儿。”某出版社图书编辑说,由于要考虑成本控制和图书上架的更新速度,导致图书的印刷量与销售量密切相关,“一般每次只会印3个月的量,多印了书卖不出去,最后吃亏的还是出版社”。
卢小林和范杰没想到,自己花400元买的英语教材,在学校附近的旧书店花50元就能买到。
记者在昆明呈贡大学城的几家旧书店看到,各类教材十分齐全。
“一到毕业季,我就去学校宿舍楼下回收旧书。”书店老板吴卯(化名)介绍,他店里一些二手书的来源基本是各高校“收来的”,“针对性强、价格便宜”,定价为21元的一本教材,根据品相好坏,5到10元就能卖给学生。
然而,旧书店中的书籍并非全是二手,有的印刷粗糙一些、翻开时有刺鼻的味道。“这是盗版的,但没有错字。”老板直言不讳地说。
盗版书在二手书店十分畅销,不少学生前来购买,其中不乏班级“组团”购买的。“一本《新闻采访与写作》,单卖20元,如果班级统一订购,每本能便宜两元。”曾经在二手书店订购过教材的某高校班长坦言,“学生嘛,考虑得最多的就是价格。”
复印教材“省钱又及时”
“我们买正版书反而比不上别人用复印版的,复印版随到随买。”卢小林认为,自己比别人多付了一倍的价钱,却还不能及时用上课本,十分不值。
统一订购“折扣少、到货慢”,不少学生觉得“吃了统一订购的亏”“还不如自己去旧书店买二手书”。
除了买二手书,复印教材也是“省钱又及时”的方式。
据学生们反映,每年大一新生进来的时候,学校里的复印店老板就会找每个班的班长,推广自己生产的复印书,“便宜了一半儿多”,一些学生在付钱之后才知道是影印版。
为此,记者拿了一本近400页定价为49.8元的《全球新闻传播史》到一复印店复印,只花费了25元,隔天就拿到一本B4大小、外壳用粉色封皮纸包裹的复印版。
“教材复印更便宜是公开的秘密。”曾在某大学附近一家复印店打工的杜青(化名)说,复印店靠每复印一本教材获得10元的利润。不少复印店里有上百本影印书目,都是学生拿纸质书复印时留存下的,且“复印店之间的电子资源大多是共享的”。
此外,因为买不到正版书,上淘宝买复印版的书也成为学生的教材来源之一。
“商家因批量影印制作,所以价格便宜,质量也更好。有的书上甚至还能看到某些大学图书馆的印章。”汤力说,有些商家甚至会关注书籍网络电商特定的书籍是否已经断货,一旦断货马上在C2C电商上推出。
云南某高校教务处一位负责人早就关注到了这一现象。
他认为,一方面要对侵权行为予以重拳打击,但另一方面这一现象也显示出,在互联网时代,教材的更新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学习到更多更新的内容,使得老师更重视制作PPT,同时再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那么,“是否还需要让新生大量购买教材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