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4日,南京的张玲女士在朋友圈晒德国弗莱堡国立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收到满满的点赞和祝福。让她自豪的是,她的女儿刘若予今年才16岁,学了11年长笛,这回专业考了满分,成为该学院史上录取年纪最小的学生。2017年8月,她就独自一人来到德国斯图加特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准备参加音乐学院的考试。记者采访这个家庭,揭开小小年纪留学海外的音乐少女寻常与不寻常的生活日常。
她的成长史
来自南京音乐世家,幼时“旁听”后唱起曲子
刘若予来自南京音乐世家,妈妈是南京市越剧团副团长,爸爸刘兵毕业于南艺音乐学院。刘若予爸爸在省戏校做辅导员时,妈妈张玲还曾是他的学生。
面对记者的镜头,刘若予的爸爸很羞涩,说让妈妈“代言”就好。妈妈张玲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说起女儿为什么会学长笛,还是受到爸爸的影响。那会儿刘若予的爸爸带很多学生,经常有学生到家里上课。2岁的刘若予便老爱搬个小板凳在爸爸的课堂上“旁听”,而且不哭不闹。那些学音乐的孩子离开时,她总是依依不舍地和他们说“下次再来玩哦”,每每这时,妈妈张玲总觉得孩子还挺有趣的。
“一开始也没把女儿对长笛的兴趣当回事,直到偶然在饭桌上听见女儿边敲桌子,边唱起爸爸上课时教的曲子,我俩忽然吃惊起来,这曲子她是什么时候学会的呢?”张玲说,记得那首曲子是《自由射手》的前奏,那会儿也才慢慢意识到这就是常说的耳濡目染吧。
“后来想想,她在我肚子里的时候,胎教的内容就是听爸爸教长笛啦!”张玲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发现孩子的喜好后,他们也努力往长笛的方向培养她,爸爸甚至放弃多年专业,专心教女儿。
6岁独自去军训,不喊辛苦还省吃的带给爸妈
张玲说,越剧演员年轻的时候为了保持身材,都不愿意早生孩子,自己也是到了高龄才有了刘若予。对于这个迟来的孩子,全家都很小心。但对女儿的宠爱和操心,大家都比不过老爸。
刘若予5岁开始正式跟随爸爸学习长笛,进行系统而严格的训练。幼小衔接时,为了更好融入小学,适应环境,夫妇俩送女儿去汤山参加封闭一个星期的军训。那会儿正是8月份,南京很热。爸爸十分关切地对女儿说:“你要是不能坚持就回来。”
但女儿告诉爸爸:“我可以的。”
于是,他们就让女儿在汤山继续军训,军训的日子很艰苦,没想到的是女儿不但坚持了下来,还拿回来了优秀学员、宿舍代表等三个奖状。经历这次军训,爸爸妈妈第一次感觉到了女儿具备很强的抗压能力。
军训期间,最让妈妈感动的,还是女儿带回来的一包东西。“里面有6瓶矿泉水和6个面包,这是发的东西,但她没有吃。她说这水要给爸爸喝,爸爸上课会口渴,面包可以给妈妈当早餐。”稚嫩的几句话,让爸爸妈妈开怀大笑,但眼睛里隐隐有了感动的泪花。
面对各种挑战和叛逆,父母应对有“绝招”
五六岁的孩子学习长笛,其中的挑战,常人难以想象。孩子的注意力只能集中10到20分钟,为了延长时间,爸爸妈妈想了各种办法,最后使出了“绝招”:把谱架放高。孩子够不着高的谱架,就要站在小板凳上练习。这样能让她更加集中注意力,分心就有可能摔下来。这种方法能保证半小时到一小时的集中注意力练习。
开始文化课学习后,刘若予每次练习长笛都会让家里“如临大敌”,就像打仗一样安排日常生活。“必须要在学校完成文化课作业,这样才能节省时间回来练习,保证每天晚上一到两个小时。”
琴童家庭最知道,学音乐的孩子是没有童年的,很多孩子都会遇到艰难的瓶颈期。刘若予也有过叛逆期,“她那会儿告诉我们,说想画画,不想练长笛了,我们也知道这确实很苦,我们就努力地与她沟通,开导她,也尝试着去理解她,我始终觉得,叛逆期是正常的,说明孩子在成长。但不能让孩子的叛逆发展过度,导致伤害自己,也伤害父母。”
现在女儿已经习惯了在音乐中收获能量,一天不练,她还会感觉在犯罪。德国音乐学院的教授都奇怪,为什么她能做到一天练10个小时?妈妈说:“因为我们一直灌输给她的理念是,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练习是在为梦想积蓄力量,才能向着未来扬帆起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