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早的数据也支持这一观点。
上世纪90年代,《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发表《我国“教育机会均等”建设刍议》一文,文中透露:有人曾对北京8所高校1980年入学新生家庭背景的抽样调查显示,父亲职业为农民的占20.2%,工人占25.0%,干部占15.5%,专业技术人员占39.3%。
1982年,有专家对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在校生的调查显示,父亲为农民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2.7%,包括工人在内的“体力劳动者”的子女共占40%。
综合来看,农民和工人家庭出身的学生比例在四成左右,但现在能够达到这一数据的重点高校已着实不多。
进入象牙塔易,挪向塔尖对农村学生来说难。
为何寒门越来越难出贵子?
重点大学里农村学生比例低与大学招生政策有关。
现有研究认为有些大学“嫌贫爱富”,尤其是自主招生,设置了较高的门槛限制,相当一部分报考名额,都是直接投放给各地的优质示范高中。
而省级重点中学垄断名校资源,这是一个让很多人忧虑的事实。
以2011年为例,北大、清华在陕西共招收236名学生,而传统名校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一所学校就贡献了84人,比例占到了36%,这样的例子在各个省份都不罕见,而这样的学校往往位于大中城市。
这就将农村学生排斥在外,进一步加剧了他们进入重点大学的难度。
其次是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由农村向城市高度集中,“超级中学”像抽水机般吸干了当地和周边县城里最优秀的学生和老师。上游缺水,下游自然就没有水了。
当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大学——尤其是名校——招生从来就不仅仅只意味着人才选拔和教育,而是一系列社会变迁的深层次反映。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阶层和社会秩序的运动映像。
据北大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在社科院2016年《社会蓝皮书》上载:中国收入最高的1%家庭拥有全国1/3的财富,收入最低的1/4家庭只拥有全国1%的财富。
改革开放之初,无论是工厂工人还是农村农民,大家的收入基本在一个较为平均的范围之内。
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单位时间内的财富创造能力开始出现了惊人的分化。
拥有财富的多寡决定了对各种社会资源的占有权,包括教育资源。
在农村能够接受学前教育的不到40%,而学前教育通常被我们看成是一个人一生重要的奠基的阶段。
众所周知,良好的教育需要大量金钱,胎教要钱,早教班要钱,补习班要钱、钢琴、芭蕾各种兴趣班要钱。这些良好的教育对穷孩子来说,无疑是异想天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