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屁股坐在“冰柜”上
要在甲骨缀合上有所建树,需要脑洞大,拿起一片残缺的甲骨,就能脑补出来它缺哪一部分,缺的那一块是什么样子。所以他们不仅要研究文字,也要研究骨头。
研究材料的匮乏是甲骨文研究的一大障碍。几十年来,甲骨文基本没有新材料出土,于是,对残缺破损的甲骨进行拼接,使之变成完整或者较为完整的卜辞,便成为发现新材料的主要途径。
但更大的困难在于,你并不知道,残缺的那一片是否存在。
“一切充满了未知。就像挖井,打到99米了,还没有出水,或许再往下一米,水就出来了,但也有可能200米时还没有水。这才是最磨人意志的时候。”研究中心的另一位80后莫伯峰说。
这种不确定感让他们很难受。一有机会他们就会吐槽。团队成员、80后王子杨翻开一本战国简,指着一枚竹简向记者说:“你看竹简多好看啊,认识就是认识,不认识就是不认识,从上到下,每一个字都很清楚。甲骨文就不一样,它带有很强的图画色彩。”
也就是这样的不确定感,让每一次相遇“确定”后,都格外让他们激动。
王子杨在博士二年级时,成功缀合了第一版甲骨。那时已经是深夜,他兴奋得就像个孩子,顾不上黄天树可能已经入睡,一定要打电话向他报喜。
“成功缀合甲骨,就像探寻到天机,是天意。”王子杨说。
研究中心正在进行一项大工程。
那是甲骨文模本大系工程。这项工程始于2011年,要对已经公开的7万多片甲骨拓本进行整理研究。在吸收最新最全的甲骨拼合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字体类型、时间顺序对7万多片甲骨排列,然后一片片临摹,为甲骨学研究者提供一本“大字典”,提高文字文献研究效率。
临摹对学术积累有着很高的要求,否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小小一片甲骨,有着丰富的信息。卜辞,分为记录占卜时间和人名的前辞,记录所要占卜事项的命辞,记录占卜结果的占辞以及记录应验情况的验辞……位置不同、读法不同,意义也不同。文字之外,甲骨文的字体、字形也是解读甲骨的重要信息。除了文字,诸如齿纹、盾纹、甲骨断裂边缘的形状也都必须准确临摹出来。掌握这些信息是临摹前的必要准备。
这个活儿落在研究中心的年轻人头上。为了临摹一片甲骨,他们一坐就是大半天。大样出来之后,遇到不清晰的地方,还要找原始文献进行校对,这又是一两个小时。
时间就这般匆匆流逝。7万多片甲骨、近100万个单字、9个人,平均每个人要临摹8000片、10万字。6年多来,他们基本没有休过寒暑假,周六日也经常是在办公室度过。
这让他们经常不被人理解。
回到老家,王子杨经常要面对亲戚的轻蔑和质疑:“你读那么多书,去搞什么甲骨文,还不如跟我搞点项目有前途。”
这是让王子杨最难受的地方,“做甲骨研究,清贫一点不挣钱也就罢了,精神上是富足的,但如果工作价值受到了质疑,还要在社会上遭人白眼,那搞这个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黄门”的大师姐刘影,经常被朋友问:“你成天去搞甲骨文。一个女性要这么高的学术追求干什么?能得到教育部的奖吗?”
对这样的不理解,刘影有点气恼:“这就是我的工作,我不是要追求什么学术上的成功,也没想着得什么奖,这个阶段没空想这些,我就觉得这事该做,就做吧。总得有人做。”
她很忌讳“使命感”这样的大词。“不要把我们说得这么神圣,这就是我们的工作。老师说这个书要出,而且要尽量准确,现在已经做了五六年了,你不可能半途而废停下来。再说,我们不做就没有人做。”她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