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一直是本轮高考改革中的“明珠”。尽管相比于语、数、外等高考成绩而言,它更具有灵活度,但这种“灵活度”也使得它成为了部分学生和家长心中的“定时炸弹”。综合评价究竟占多少分?综合评价的“履历表”究竟要做成什么样才能在高招老师心目中“加分”?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注意到,《实施办法》是按照既定的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简称“两依据一参考”)研究制定的招生录取模式,它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力求拓宽选择空间,增加高校与考生相互选择的匹配度”,让社会易于理解、考生易于掌握、学校易于操作。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一些家长心目中,综合素质评价因为没有明确的“算分机制”,被认为“可有可无”。部分家长依然秉持着只要成绩好,综合素质评价“无所谓”的态度来看待这一重要“参考”。
一名高三学生家长告诉记者,他只要求孩子按照学校已经给出的一些社会实践机会,选择性地参与就行,“把综合素质评价的表格按照规定填满就可以了,毕竟,分数不够的话,哪个学校会因为你综合评价好而录取你?”
对此,上海纽约大学中方招生办主任周鸿提醒,“不要忽视综合素质评价。”周鸿说,在高考综合改革“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模式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校将参考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对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言,除了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外,志向、抱负、兴趣、素养等个性化因素可能更为重要。”
周鸿介绍,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基本上都坚持一个理念:既要求学生有优异的学业成绩,又要求学生在社团活动、科技创新、体育竞赛等综合素质方面有出色表现。以上海纽约大学为例,招生过程就是在达到一定学业要求的学生中,通过“校园日活动”等考察,选拔出适合学校培养理念、具备强烈求知欲和开拓创新精神、热爱尝试新事物、拥有“世界公民”素质的学生。
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常务副主任王琳媛也把综合素质评价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来考量,她认为,考生三年的综合素质信息记录,是其高中阶段成长的“珍贵缩影”,呈现到高校面前,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成长博物馆”。
“高校可以通过阅览相关信息,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比如在面试环节,通过考生的综合素质信息,面试官能够更为有效地引导学生,充分互动,进而帮助高校选拔到更为适合的学生。在学生入学后的培养阶段,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览相关信息,针对不同特质的学生因材施教。”
在教育学界,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考”被认为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它彻底打破了高招“唯分数论”的魔咒。
2016年,上海9所高校就参与了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这种综合考生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录取学生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唯分数论”,有利于学校招收到适合专业培养理念与特色的学生,促进学校招生培养一体化建设。
实际上,大学更希望通过这种全新的招生录取模式,来挖掘到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今年上海高校综合评价录取试点工作还将继续实施,考生的选择面和录取机会也将大大增加。
(原标题:上海发布2017“新高考”实施细则,有啥亮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