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塑”迷离塑化剂
欧洲人谈“塑”色变由来已久。早在1999年,欧盟开始禁止在儿童玩具生产过程中使用所禁止的6种塑化剂。可十几年过后,欧洲环境局发现,家乐福、乐购等超市中所出售的大量玩具和儿童用品中仍含有塑化剂。
欧洲塑化剂乱象背后的原因,主要是仍没有研究表明塑化剂对人体是否有害,因而相关规范的出台步伐缓慢。但科研机构紧锣密鼓地研究和推动,非政府组织施压,行业自觉采用替代品,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塑”从口入
一名小学生坐在教室里,望着窗外的瓢泼大雨,思考着什么问题。无意识地,他拿起铅笔放入口里,开始轻轻咬动上面的橡皮。就在这样司空见惯的场景中,在欧洲被称为“生殖砒霜”的物质正神不知鬼不觉地融化在孩子的唾液里并进入他体内。这就是塑化剂。
塑化剂存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早晨起床,洗漱时牙刷和杯子很可能渗出塑化剂并悄悄进入体内。在透明度很高的保鲜膜中,塑化剂的含量高得吓人,可以达到45%左右。
为了研究“塑”从口入的过程,2006年一个德国研究小组的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3名志愿者自愿在48小时里只喝矿泉水不进食。通过尿检发现,在前18个小时里,塑化剂在尿里的含量远大于后30个小时的含量。这表明塑化剂在人体里的主要来源是食物。
“我们怀疑,食物中的塑化剂来源于加工程序中所接触的塑料制品。”研究小组的组长霍尔格·柯霍称。
其他研究还表明,置入体内的性趣用品在被使用时,其中含有的塑化剂也会进入人体。怀孕的妇女使用,可能会影响胎儿。
“塑”毒难证
塑化剂对生物体的危害很久之前在对怀孕的小白鼠的实验中得以证实。这些食用或过度接触塑化剂白鼠生出的雄性白鼠体内出现睾丸素偏少和性器官短小症状。但一直到2005年,科学家才大量研究该物质是否对人体有类似伤害。
纽约州罗切斯特大学研究“不完全男性化”课题的小组通过调查发现,体内塑化剂较多的孕妇所生出男孩的生殖系统发育不正常,性器官短小。但因为样本数太少,该结论被评价为不够有说服力。
1982年权威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塑化剂的致癌性进行了生物鉴定,其结论是:塑化剂是大鼠和小鼠的致癌物。尽管是否会使人致癌的说法到目前仍争论不休,但由于其存在潜在的致癌嫌疑,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近年来,全世界很多健康机构都在花大力气研究塑化剂对人体的损害,但可惜的是还没有权威的研究结果证明塑化剂对人体到底会造成什么伤害或多严重的伤害。
爱丁堡大学的一所实验室正在进行一个实验:在雄性小白鼠身上移植了男性生殖器官的一小部分,并给小白鼠喂食少量塑化剂,通过观察小白鼠的性器官发育,也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