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民族学与人类学系副教授蓝达居:
“应急式”祭祀方式不符合传统文化逻辑
“不管是代人扫墓,还是网上祭扫,都是一种‘应急式’的祭祀方式,不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化逻辑,只能是暂时性的、零碎的。”厦门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系副教授蓝达居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祖先崇拜文化未改变的情况下,不管是在厦门,还是别的地方,这种新方式都不会成为清明祭祀文化的主流。
蓝达居指出,首先,从总体上说,厦门属于闽南社会,宗教信仰氛围还比较浓厚,人们对各种神灵持敬畏之心,供奉神灵,希望从神灵那里得到帮助,而想要得到神助,就必须诚心信神供神,所谓“心诚则灵”。人们觉得,不能亵渎神灵,否则会受到神灵的惩罚。
而逝去的亲人祖先是通过传统的丧葬仪式转化为祖先神灵,祖先也是神灵,但属于神灵当中的亲人,祖先神灵与活着的后代亲人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祖先神灵需要后代供奉祭祀,这样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才吃得开。如果得不到后代的供奉祭祀,祖先神灵可能会生气,甚至对在世的后代搞一些“小动作”。如果得到后代亲属的供奉祭祀,吃得开的祖先神灵就会保佑自己在世的后代亲属在世俗社会上也“吃得开”。
这样,祖先神灵与在世亲属之间形成了一种“互惠关系”。维持这种互惠关系的条件就是后人对祖先的感恩之“孝”(表现为清明节或其他祭日亲自扫墓祭祀),以及祖先神灵对后人的保佑。这种特殊关系不能被代替,就像其他神灵不能代替祖先神灵一样,祖先的在世后代也不能用非亲非故的其他人代替。而代人扫墓和网上祭祀都破坏了这层特殊关系,缺乏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力量。那么,其不受社会普遍接受就是可以预料的。
就现实情况而言,由于国家已经将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这为市民清明出行、返乡祭祀提供了方便。从具体操作上看,这也大大压缩了代客扫墓的商业市场。
多数市民认为:让人代替祭扫是对亲人不敬
针对“代客扫墓”和“网上祭扫”,记者昨日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有人否定有人赞同,不过大多数人还是表示,在感情上很难接受。
“怎么能让别人代替扫墓呢?这简直是对逝去亲人的大不敬。”75岁的老厦门人黄先生听到记者的问题有点激动,他觉得一年也就祭扫那么一两次,再忙也应该亲自去,这是对过世亲人最起码的尊重。黄先生说他自己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也不允许后辈们做这样的事。
已经定好清明节当天去墓地祭扫的陈小姐也认为,扫墓是件很严肃的事情,应该本人亲自去。陈小姐说,她家是个大家族,每年清明节一大家子人都要聚在一起,备好祭品,到墓地祭扫先人。
“在墓地,大声说话都是不被允许的。大家通过扫墓来寄托对过往亲人的思念,这是一件很严肃慎重的事情,怎么能让别人替代呢。”陈小姐说。不过,她觉得,如果能在网上给自己的偶像建个纪念馆,随时可以上去祭拜一下,似乎还不错。(记者 林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两艘新艇列编厦门边检总站2025-01-11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