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不够清晰、工资收入不稳定以及社会保障相对不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难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昨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分组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情况的报告。
报告显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决策部署,聚焦劳动者急难愁盼问题,系统推进政策创新、服务升级和法治建设,初步构建起具有厦门特色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该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截至3月10日,通过厦门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信息系统用工备案登记的劳动者有36.78万人,占全市就业登记在职职工人数(258.96万人)的14.2%,其中包括快递员和外卖骑手1.75万人、家政服务人员0.9万人、网约车司机和货车司机等交通服务人员19.12万人。
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认为,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上需要细致解答的一道民生考题。要全力构建机制运行高效、权益保障规范、公共服务领先、法治建设引领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厦门模式”。比如,目前国家和地方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立法上尚处于空白状态。市人大常委会已将《厦门经济特区网约配送员劳动权益保障若干规定》列入今年立法计划的正式项目,将充分发挥特区立法权优势,总结和固化我市成功做法,立足平台经济实际,针对网约配送员的就业、薪酬支付、工作强度、安全生产、社会保险、职业伤害等方面问题加强制度设计,采用“小快灵”立法,努力打造全国首部网约配送员劳动者权益保障地方法规,为国家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贡献厦门智慧。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更多暖“新”举措,比如今年计划每天推出50间临时房解决居住难题,依托社区食堂为劳动者提供便捷、实惠的就餐选择等。
(厦门日报记者 蔡绵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全国数十名乡村发展带头人聚焦厦门同安乡村2025-04-25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