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厦门街头巷尾的树木吐露新芽,一派生机盎然。然而,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里,一群不速之客也悄然登场。近日,记者走访市绿化中心了解到,一场针对春季害虫的“青绿保卫战”正在全市范围内悄然打响。
春季虫害
别看个头小危害却很大
捡起人行道上的一片枯黄落叶,从叶子整体的皱缩形态以及叶片上的点点黑斑,市绿化中心森林植物检疫科副科长王龙平认出了“罪魁祸首”:“这应该是蚜虫的行迹,当下正是它们活跃的时节。”
蚜虫,其实是一个统称。包括蚜总科下的所有成员,目前已经发现的蚜虫总共有10个科约4400种,其体长通常在1毫米-4毫米,肉眼看过去就是一颗“芝麻粒”大小。但可不能因为“个头小”而小瞧它——它攀上植株,使其叶片卷曲、枯萎、生霉,在春季生长期“发育不良”,这些都只是基本操作,有时它还会传播植物病毒病,导致植株死亡。
当蚜虫“使坏”时,它会用自己的口器刺入植物叶片吸取汁液,像紫薇、月季、柳树、夹竹桃,都是它喜爱的‘口粮’。”据芙蓉生物研究院研究员吴珑介绍,像蚜虫、叶蝉、蓟马这类刺吸式害虫在全市范围内分布也较广,像忠仑公园、园博苑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相比之下食叶害虫‘下手’更狠,像是朱红毛斑蛾幼虫,猖獗时一夜之间就能将植株叶片吃个精光,仅剩枝干。”吴珑告诉记者,这类害虫最喜欢榕树叶,而榕树几乎是厦门居民区里的“标配”植株。
春季害虫多,会伤害到人吗?吴珑表示:“多数害虫不会主动叮咬人,但广大市民还是尽量避免与之直接接触。比如,朱红毛斑蛾的幼虫身上有分泌物,一些敏感体质人群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或轻微红肿的情况。”
以虫治虫
绿色防控已成为新趋势
春季是一些食叶害虫羽化成虫的高发期,这与蚜虫、叶蝉、蓟马等刺吸式害虫活跃期高度重合。“春虫大军”来势汹汹,市绿化中心祭出了“十八般武艺”。
在厦门,大王椰子勾勒出的“海岛椰影”不仅是城市风景线,更是一场看不见的“攻防战”的前线。这些动辄10米高的“绿色巨人”,其顶部嫩叶的缝隙正暗藏危机:椰心叶甲、水椰八角铁甲等害虫虎视眈眈。近日,环岛干道上演了一幕“高空作战”:云梯车伸出长臂,养护人员化身“树顶狙击手”,对每一处虫害隐患精准打击。
“化学防治仍是基础手段,但绿色防控已成为新趋势。”王龙平以常见的朱红毛斑蛾幼虫治理工作为例:“对付这种害虫,我们派出的是啮小蜂‘以虫治虫’。这种昆虫能寄生在朱红毛斑蛾蛹内,就好比‘鸠占鹊巢’,直接夺取蛾蛹生长的养分,将其扼杀在摇篮。”
与之类似的绿色防控技术还有“以菌治虫”。借助无人机,养护人员将白僵菌悬浮液洒在植株上,这种微生物制剂能让鳞翅目害虫“不战而亡”。从长期的试点结果来看,相比化学农药,生物防治更环保,其效用通常能延长近1个月。
除了生物、化学手段外,王龙平还吐露了“青绿保卫战”的“致胜关键”:“害虫很多都是以虫卵或者结茧的形式进行越冬。对此,我们从冬末开始了‘大清剿’,系统性清除枯枝落叶和老树皮,将害虫成长的温床连根拔起,这也为我们在春初的虫害防治赢得了先机。”
链接
春季绿化要趁早
当下是植物的生长期,浇灌返青水和科学施肥,是助力苗木生长的关键。据市绿化中心质量管理科科长宋志佣介绍,随着近期气温回升,土壤水分蒸发加快,养护人员需把握浇灌时机,及时补充土壤水分,这是使植物萌芽返青的根本保障。
然而,跟“养孩子”一样,想要茁壮成长单靠“灌水”可不行,营养也要跟上。宋志佣表示:“不同植株、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生长养分也各不相同,像进入盛花期的三角梅,更需要含磷高的肥料促进开花。而像含氮、钾高的肥料更能帮助叶片生长、催动植物生根。对此,我们为不同植株精心定制了‘口粮’,肥料中成分、配比各不相同,几乎实现了‘一株一策’。”
截至目前,全市已对约517万平方米灌木绿篱开展养护工作。与此同时,绿地春季补植工作也在同步进行,秋枫、美人树、凤凰木等317株乔木落地生根,约30.6万平方米裸露或植被较为稀疏的绿地,被鹅掌柴、黄心梅、红背桂等地被灌木覆盖。红胜火、白似雪、粉似魅,各色鲜花融入鲜有植被,为我市绿地生态增色添彩。
(厦门日报记者 谢嘉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书写华侨兴学救国故事2025-04-08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