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启瑞教授在实验室指导学生。(资料图)
蔡启瑞1913年生,厦门翔安马巷人。著名物理化学家、中科院资深院士、厦大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中国催化科学研究与配位催化理论概念开拓者。1950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6年回到母校厦大任教;1958年秋,在厦大组建中国高校首个催化教研室,开创中国催化科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基地;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记者俞岚袁晓敏
厦大最老院士蔡启瑞昨日7时26分辞世,享年104岁。
走过一个多世纪,蔡启瑞一生献给了热爱的化学事业。病床上的最后几年,蔡老脑子依然活跃着,常常说出别人不懂的“密码”。
他曾说:“其实,我这一生最爱的只是一间实验室。”甚至在他昏迷前,仍喊着“催化剂”。
但是,面对时间这个永恒的强大对手,蔡老还是输了。他电脑里那些“达·芬奇密码”般复杂的模型图,或将成为未解的“蔡老猜想”。
我们试图从蔡老的家人以及科学界后辈们的口中来了解这位老人,希望这位“世纪院士”的科学成就和崇高的品格能为大众所知。
用美军战俘换回的科学巨匠
在马巷镇的一个小巷里,幼年的蔡启瑞在这里成长。童年的求学生涯,蔡启瑞几乎都是依靠奖学金度过。
1947年,因成绩突出,厦大选派蔡启瑞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留学。3年后,蔡启瑞顺利拿到博士学位,他婉拒北京、上海知名高校邀请,准备回母校厦大,将自己所学报效国家。
不料,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对峙,在美的中国专家学者,一概被滞留。这批人中,包括蔡启瑞。
彼时的蔡启瑞心急如焚,年年递交回国申请,收到的都是拒令。1950年,厦门大学29周年校庆,有家不能回的蔡启瑞在越洋电报中写道:“祖国大地皆春,我怀念您啊,祖国!”
直到1955年8月1日,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中国方面以释放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为条件,要求美国取消扣留中国留学生法令。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美国移民局最终不得不同意提前放行,蔡启瑞是这11名留学生之一。
1956年3月,刚刚获准回国,蔡启瑞便匆匆订好船票,一边进行业务移交,一边日夜打点行装,最重要的是科研资料整理,而他的薪水、汽车、保险金都不要了。
朋友劝他等一等,他却回答:“我一天也不能再等了!”
80多岁自学电脑做复杂模型
著名科学家、中科院原院长卢嘉锡曾用“探赜索隐老而弥笃,立志创新志且益坚”来概括蔡启瑞的求学科研路;理论学家唐敖庆院士称赞他“学如行云流水,德比松劲柏青”;业内人士尊称他为“蔡先”。
厦大校方曾说,蔡启瑞的科研之路由三大块组成:配位络合催化理论、固氮成氨和碳一化学。他曾获三次国家自然科学奖,这是国家含金量最高的奖项,一般来说,获得一次已经很了不起了。
1990年,蔡启瑞78岁时,主动提出“退休”降薪,成为“院士退休”第一人。然而“退休”后的他仍是天天一大早就来到实验室, 80多岁了还自学电脑,做复杂的模型结构图。他在钻研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课题———化学模拟生物固氮,这个题目的难度堪比“哥德巴赫猜想”,直到他的健康情况无法再令他支持下去。97岁那年,蔡老摔倒了,之后就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蔡启瑞的长子蔡俊修说:“刚进医院的前两年,他还在构思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模型,长年累月地想,连说的梦话都是些极少有人能懂的‘密码’。”
在他还能说话时,他的学生去医院看他,他伤感地告诉他们:“我的手不灵了,今后不能打电脑了,我还有很多事要做,可是,现在身体不允许了。”
这是一条孤寂的路,蔡老的科研之路仅仅是输给了时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万人互动齐唱青春情歌 周传雄演唱会在厦收2025-01-07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