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投注官网

图片
注册
闽南网 > 厦门 > 厦门新闻 > 正文

老区山区换新颜 厦门市60个老区山区项目建设基本完成

来源:厦门日报 2015-12-07 09:20 / 海峡都市报电子版

  提及老区、山区,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老少边穷、交通不便、环境闭塞、文化落后,几乎是贫瘠和艰苦的代名词。

  但是,如果您现在深入厦门岛外的部分农村去看一看,您的认知也许会被刷新。不知从何时起,厦门的老区、山区已经大变样——平整洁净的村道纵横交错,崭新坚固的楼房拔地而起,绿意盎然的街心公园韵味十足,丰富创新的文化、体育生活令百姓的精神体验日益丰满;井然有序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完美融合于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之间,从某些角度看,城市社区所拥有的各项配套,在农村也没有缺席。老区、山区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的“改头换面”,最终使村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迈上了新台阶。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区和边远山区村的发展,2008年,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老区山区建设发展的意见》,设立专项资金,首次确定城市建设规划范围以外的60个老区山区村加以重点扶持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市、区两级农业部门和新村办,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实施以来,按照“五位一体”要求,统筹考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加大扶持力度,对老区山区重点村建设进行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截至目前,全市60个重点村的项目建设已基本完成。通过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美丽厦门,特别是美丽乡村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溯我市老区山区建设的历程,从2008年首个山村的“破冰之旅”,到如今基本完成60个重点村的项目建设,在各界的关注和老区山区人民的期待中,市农业局稳扎稳打,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因地制宜建设道路。

  八年磨一剑。今日的厦门老区、山区,正以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和强劲的生命力投入到“美丽厦门 共同缔造”的时代新征程中。

  本版文/本报记者 林  雯

  本版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

  【开栏的话】

  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农业总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如何平衡农业发展与城市扩张之间的矛盾成为摆在城市建设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但是,如果您愿意带着这个问题到厦门岛外广袤的农村去看一看,就很容易发现,对厦门的三农建设者而言,农业发展的文章如何写就,早已有了答案——在寸土寸金的厦门,农业正在加速摆脱生态和资源“紧箍咒”,从过去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经营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型生产经营上来。

  美丽的岛外农村,是美丽厦门的后花园。近年来,厦门坚持走有厦门特色的“三农”升级发展路子,坚持“四化同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农民更持续稳定增收。以现代都市农业助推“美丽厦门”建设,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从今日起,本报将开设“美丽厦门 特色三农”专栏,记者的镜头将着重对准岛外的农村、农业、农民,带您细看边远的老区、山区如何旧貌换新颜;低效传统的农耕方式如何实现现代化、生态化的农业技术转型升级;曾经积贫积弱的农民、村民如何摆脱贫困的面貌,一代接一代在传承中逐步变身为引领厦门农业腾飞的新型职业农民。

  【亮彩数字】

  投入41506万元

  改造老区山区

  2008年至2015年,市、区共投入老区山区建设财政补助资金41506万元(其中市27445万元、区14061万元),对60个老区山区重点村的村内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共兴建水泥砼路353.8公里、排水排污沟(管)419.6公里、块石挡土墙 438012立方米、路灯7035套(盏)、文化活动室127个、篮球场148个、健身器材182套等,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整体美化,实现“村民活动有场所,村容村貌变整洁”。

  村民自愿拆迁

  294500平方米

  项目建设由市、区给予补助,所有的用地、旧房拆迁等均由村和村民负责,共拆迁旧房屋294500平方米、电线杆2900支、坟墓326座、果树6327棵,全部由村和村民无偿提供,充分体现群众参与,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靠政府”为“靠大家”。

  确保25000名

  老区山区群众安全饮水

  实施了“老区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解决了自来水管网覆盖不到的25个行政村、141个自然村2.5万老区山区群众的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保障民生安全。

  农民人均年收入

  由5000元增至11000元

  60个老区山区村,2007年共实现村财收入739.17万元,2014年实现村财收入2658.34万元,增长259.64%;村财收入超过30万元的村,由2007年的7个增加到2014年的34个。通过实施老区山区项目建设,60个老区山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5000元左右增加到2014年的11000元左右,有些村的农民人均收入甚至已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农民收入渠道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14个美丽乡村

  典型村庄

  经过多年酝酿,我市厚积薄发培育出过坂村、军营村等14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典型村庄,推动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白交祠村“五位一体”建设,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白交祠村】

  基础设施大升级 村容村貌“大变脸”

  白交祠的水库。

  高尖人才到白交祠为村民服务。

  白交祠村的合作社也多了起来。

  同安区莲花镇一座海拔近1000米的高山顶上,坐落着全市最高的行政村——白交祠村。11月20日这天上午,村里的老人们早早聚集在了村委会办公楼的院子里 ,他们一边悠闲地晒着太阳,一边用闽南语交流着各种各样的生活琐事,村党支部书记杨明福说,老人们正在等待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岛内名医来义诊。不一会儿,厦门园林植物园的一辆白色卡车也上山来了,工作人员们送来了最新培育的8个颜色新品种三角梅花苗,年轻一些的村民们争相跳上卡车,自己挑选起喜欢的花苗来。半个多小时后,这些颜色缤纷的三角梅就在村民家的房前屋后扎根了。“大家对我们的关心越来越多,说实话村民们非常高兴。”杨明福说。

  同安区莲花镇村镇办的陈海煌告诉记者,由于海拔高,湿气重,白交祠村素有“云雾山庄”的美誉,但是漫山遍野的天然美景,过去却没有给长居高山的村民们带来财富。相反,由于交通不便,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昔日的白交祠村几乎成了远近闻名的高山边远贫困村。

  但是,在2010年,贫困、落后的白交祠村迎来了突如其来的命运转折,被确定为市老区、山区建设先行村,市委农办拨款700万元对山村进行旧村改造。从此,全村319户共1080人,这个偏居一隅的小山村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泥泞肮脏的土路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平整干净的水泥道路,车辆可以通过标准化建设的硬化道路直达村里的家家户户门前;臭气熏天的猪圈和简易搭盖被彻底推翻,房前屋后变身为和谐明净的小花园和运动场;入夜以后的白交祠村不再伸手不见五指,村民们的回家路,被沿村道蜿蜒而上的130多盏路灯照亮了……5年来,白交祠村铺上了4.2公里的水泥道路,路面硬化达18厘米,新建13000立方米挡土墙。随着基础设施的落地,生活环境也在进一步提升,在镇、村农业人员的引导下,村民开展绿化家园行动,自行在房前屋后和村道周边种花种树;200多个旱厕被填埋,与岛内同一标准打造的卫生公厕驻扎在乡间小路上;原本在村道上“逛大街”的鸡鸭家禽被村民自觉圈养,还山村清新芬芳的自然空气。

  村容村貌“大变脸”,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跟着“水涨船高”。村级图书流通点、村文化广场、灯光篮球场、文化活动中心、党员远程教育广场等相继在大山深处落成,群众踊跃参与篮球赛、广场舞等文体活动。连续两年,白交祠村的褒歌队获得莲花褒歌比赛第二名——摘掉了落后的帽子,这个偏远山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今年,白交祠村还获得球探体育比分:第十二届文明村镇的荣誉称号。

  【军营村】

  量身定制建设规划 村民增收致富

  军营村的茶山。

  军营村的基础设施很完善。

  军营村内的新景观。

  盘旋的山路像蜿蜒迤逦的玉带划过山腰,绿意盎然的茶园梯田一眼望不到尽头。莲花镇军营村,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边远山村,如今,正利用天然的美景和自然资源上演着华丽的变身。

  走进军营村,村口一幢五层楼高的巨大玻璃屋首先映入眼帘,这座明显与周围的自然山景格格不入的建筑为何成为了村庄的“迎客地标”?村党支部书记高泉阳为记者解开了疑惑:这是一栋专门的晒茶室。几乎家家户户种植茶树的军营村里,只要谁家采摘了新鲜茶叶,都可以到晒茶室内晒茶,这栋特别为晒茶村民打造的玻璃屋,既能提供充沛的阳光,又能遮风挡雨——一个村景细节,很能说明茶叶作为军营村村民主要增收来源的重要地位。

  增收难,是偏远山村普遍存在的问题。总人口966人的军营村,2008年时的人均年收入仅为4000多元,2008年,连一条“正经路”都没有的军营村启动了山区建设。提高村民收入,成为改造村庄的当务之急。

  村庄要致富,村民要增收,必须找准发力点。市委农办坚持“一村一策”原则,为军营村量身打造的致富方案是,利用山村自然资源,花大力气做强做大原本的优势强项——地瓜种植和茶叶生产加工。逐步完成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后,军营村被纳入我市“五位一体”试点村展开新一轮的“跨越升级”——随着茶园蓄水池、机耕路等农业设施的招投标工作陆续完成,一篇精心谋划写就的“茶文章”逐渐展露出了全貌,100亩的茶园经过拓展改造后扩大至400多亩。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农业技术人员下乡手把手指导,在广袤的茶园内实行病虫害绿色防控,建立茶园病虫害监测点,通过黄板诱杀害虫,培育出了远近驰名的军营村绿色、生态的高山茶品牌。经过6年多的努力,军营村村民终于尝到了荷包鼓起来的滋味,201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475元。

  “富”起来的军营村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随着物质的丰收,对精神、文化层面追求的又给这个高山小村带来了一阵新风。去年11月,福建乡村同安茶乡越野跑在军营村开跑,200多名越野跑爱好者首次聚首在海拔近千米的同安边远乡村山道上。一张体育文化名片,让军营村这个小山村的名字开始被越来越多“城里人”所熟知。今年的除夕夜,军营村迎来了一场文化盛宴,由山区村民自编自演的羊年“村晚”响彻在夜晚的大山深处,热闹了全村人。后来,这样一场由村民自发举办的乡村篮球比分直播:晚会,被外界颇为中肯地评价为“土得洋气”。

  军营村对未来的探索依然在深入。高泉阳说,村里正在鼓励村民开设农家乐,利用茶园和牛心石水库、七彩石等景观资源打造军营独有的乡村旅游景点,相信这是未来村民实现增收的又一条好路子。

  【沙美村】

  高校提供工作岗位 村民家门口打工

  沙美村全村有100多人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从事保安、保洁等各类服务工作,在家门口就能打工增收。

  沙美文化公园景色优美。

  红色沙美纪念馆于去年建成开馆。

  翔安区新店镇鹊峰山脚下,坐落着我市著名的革命老区基点村沙美村。1927年初,中共同安特支书记、同安农民协会委员长彭友圃建立了沙美农民协会,在大革命时期掀起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沙美早期的共产党员彭友圃、彭再添等革命先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沙美居民留下了永不消逝的红色记忆。

  进入新世纪以来,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沙美村,却和其他偏远乡村一样,“先天不足”令村庄积贫积弱,村民收入始终处于较低水平。村党支部书记彭垂远指着村口田垄上的农作物告诉记者,过去的沙美基本只能以传统农业为生,种植胡萝卜和洋葱成为村民收入的唯一来源,但落后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又令种植业的发展步步维艰。“这种情况下,村民收入根本提不上去。”

  但是,上个月底,记者看到的沙美村却不再是彭垂远口中那个“贫弱”的形象——新建的水泥路面干净整洁,村民家的房前屋后井井有条,村民自建的红砖小洋楼令进村的外来参观者们叹为观止。沙美依然是那个饱含革命传承的沙美,但现在的沙美却也是摘掉了贫弱帽子的新沙美。彭垂远说,正是因为搭上了老区山区建设的班车,沙美才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2008年,沙美被列为厦门市老区山区村改造单位之一。沙美村的变身过程分为两阶段,第一期2009年老区山区建设项目共投入352万元,主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非工程项目投入52万元,主要用于环境整治;第二期2011年投入89.21万元,用于补缺补漏工程建设。彭垂远说,在改造的过程中,政府的资金始终及时到位,分阶段有序推进改造工程,并在第二期进行补缺补漏,从而使整个改造工程更加完善,贴近沙美的实际需求。

  2011年,沙美又迎来一件改变村庄面貌的大事——厦门大学翔安校区落户莲塘镇,仅一街之隔,沙美村成为离翔安校区最近的行政村。知名高校的到来,不仅在沙美村吹起了一阵人文新风,令村民们喜出望外的是,学校还带来了工作岗位和挣钱机会。全村有100多人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从事保安、保洁等各类服务工作,在家门口就能打工增收,令朴实的沙美村民津津乐道。

  校园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仍在发酵。随着人流的陆续涌入,村民们盖起了楼房用作出租。彭垂远还透露,学校对面的学生街,沙美村民们还有“股份”,经镇政府统一规划经营,将来也有望成为村民重要的增收来源。

  【大宅村】

  发展“一村一品” 火龙果让全村致富

  大宅村是火龙果种植基地,村民房前屋后也能看到火龙果的身影。

  大宅村里有不少“小别墅”。

  大宅村新建的长廊。

  提起大宅村,人们总是很容易联想到大宅的标志性农作物——火龙果。可以毫不讳言地说,对许多“城里人”而言,大宅村几乎与“好吃的火龙果”画上了等号。

  刚刚过去的10月,大宅村的火龙果迎来了大丰收。事实上,大宅村种植火龙果的历史早已有之,但村党支部书记陈锦芳告诉记者,真正把火龙果种“火”了,却是近几年的事。

  同样作为革命老区基点村的翔安区大宅村,从2008年起启动老区山区改造,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392万元,主要进行村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有75万元用于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其中,交通网络的建设,是造福大宅火龙果事业的关键。据陈锦芳介绍,近年来,大宅村积极完善社区交通网络,新建3.8公里新村道,路宽达3.5米,5米宽道路1公里建设挡土墙面积4442平方米,同时设置100盏路灯——至此,基本建设覆盖全社区的道路交通网络,彻底改变了以往骑车难进村的现象,从根本上改善了交通条件,从而大大提高了社区物流运输效率。

  路宽了,村美了,企业来了。高效实用的基础设施,优美健康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台湾农业企业的入驻。陈锦芳说,企业看中大宅种植火龙果的传统优势,雇佣本村村民种植新技术、新品种火龙果,大大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确保了农民的旱涝保收。大宅村家家户户种植火龙果,统一种植,统一销售。大宅村的火龙果,种出了品牌,由2008年时100多亩增加到了现在的近千亩,探索出了集体经济的造血新方式。

  与大宅村共同成长的,是村民们越来越鼓的荷包。种植火龙果究竟能给农民带来多少收入?10月刚卖完今年所有收成火龙果的村民陈跃进拿自己的例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30亩火龙果,一亩毛利2万元,扣除成本5000元左右,一年的纯利润可达40多万元。“水泥柱、水渠,这些都是政府出钱建的农业设施,现在我们种出了品质更好、更贵的台湾新品种。村庄的路也好了,经销商主动上门收果,我们农民真的轻松很多。”说这番话时,陈跃进黢黑的脸上笑开了花。生活环境变美了,村民收入提高了,对于现在的生活状态,他笑称,“真的很满意。”

  【白交祠村】

  【特写】

  白交祠的杨春成在自家的新房前晒地瓜。

  杨春成

  猪圈拆掉了 环境变美了

  61岁的杨春成是白交祠村土生土长的“原住民”,和记者偶然在村里相遇时,他正挥舞着大扫帚清扫家门前的一块水泥空地。杨春成说,这里原本是他家的猪圈,不过,去年,他自己动手拆掉了,“你看,拆掉以后环境是不是变好了。”朴实的杨春成自豪地向记者描述自己拆猪圈的经历,满脸的皱纹笑成了花。

  走进杨春成家的三层小楼,一楼客厅上就摆着烘茶机。见记者好奇,杨春成又开腔了,“我们以前种茶、种地瓜,现在也种茶、种地瓜,可是现在有人管了。我种了四五十年,感受最深,现在农民比以前好过多了。”杨春成说,在农业技术人员的帮助指导下,原本亩产五六百斤的白交祠村地瓜,现在亩产可达到1000斤,“而且吃起来又绵又软,根本不是以前能比的”。

  就在杨春成家的隔壁,一幢新建的民房拔地而起。杨春成告诉记者,这是村里乡亲盖的“农家乐”,一个标间政府补贴6000元,“这个楼这么好看,在家门口就能做生意了。”

  对于家乡的变化,在村里住了一辈子的杨春成有太多话想说。“原本一走路,满脚都是泥。”杨春成用了十分质朴的一句话来评价过去的家乡。那么,现在呢?“孩子在外打工,我们在家有收入,生活好过了。”送记者出门时,杨春成笑眯眯地透露了对门前空地的“规划”——打算用来做运动场,锻炼锻炼身体也挺好。

  【沙美村】

  彭天清向记者介绍沙美老人活动室。

  彭天清

  建了活动室 老人开心了

  “你们来了,要不要先喝口茶?”记着来到沙美村时,67岁的彭天清老人精神矍铄地第一个赶出来迎接。本来,他正坐在村委会旁的老人活动室里和老朋友们一起看电视。

  最近,彭老在忙一件事——建设村里第一个老人活动室。记者看到,这间不过2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麻雀虽小,却是五脏俱全。除了看电视,老人们还可以打麻将、泡茶,甚至唱卡拉OK。彭天清告诉记者,村里现在居住着300多位老人,而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外务工。在镇政府和村委会的资金和政策的双重支持下,村老人协会扛起了建设老人活动室的大旗,开办老人活动室的初衷是为了让老人们不再孤单,“不能让他们一直呆在家里,再说多出来交流活动,还可以防止老年痴呆。”彭天清笑称。

  谈及沙美村近年来的变化,最令彭天清欣喜的莫过于文化服务事业的“做大做强”。“你看我们的沙美文化公园,和岛内的社区公园比,一点都不差。现在村里还添了健身器材,村民们还组织跳腰鼓舞,这在以前怎么敢想呢。”

  村老人活动室的建设被彭天清视作一件十分重要的晚年事业。活动室虽已建成,但最近,他还到处去开会学习,一心想着怎么把老年活动室办得更“洋气”些,“上周我到市里去开会,和岛内的一比,我们还是不行,要再努力一点,给老人们多创造一些参与文娱活动的机会。”

  【记者手记】

  将梦想的种子

  撒进肥沃的泥土

  岛内名医到白交祠村来义诊的这一天,我们在村委会院子里碰上了刚量完血压准备赶回家做午饭的杨大婶。见有人手上拿着刚买的农家土特产零食,她热情地靠上来,用闽南语推销自己用柴火烘烤的地瓜干。

  走在通往杨大婶家的水泥路上,偶遇不知谁家门前种着的芥菜,杨大婶忍不住自夸起来,“山上的,甜。”路过邻居家柴火间上挂着的佛手瓜,杨大婶扭头又问,“村里家家种,买点吗?”

  同行的人纷纷笑说,山里的农民真会做生意。

  难道现在的农民真的“开窍”了?我看着杨大婶微笑时不经意露出的两颗镶银牙,很快得出了否定的答案——不是的,山货依旧保留了原味,农民依旧保持着质朴。只是,村庄却不再是原来的村庄了。这个曾经几乎与世隔绝的山顶小村,已经被撕开了与外界交流的口子,日渐凋零的农村重新热闹了起来。

  试想一下,如果村路至今不通,农民跋山涉水扛着山货下山吆喝,会不会到头来反而入不敷出?如果猪圈至今不拆,城里的人千里迢迢上山来体验农家风情,会不会反而被遍地横流的污水闹得败兴而归?如果农业技术人员至今不来,村里用老办法种了几十年的地瓜,会不会依然打不开销路?如果三农政策至今不变,那么白交祠村、军营村、沙美村、大宅村等数十个厦门山村,会不会永远等不到蜕变的一天?

  答案不言而喻。

  说到底,政府千方百计改造乡村的最终目的,其实是在为农民“造饭碗”——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而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今天,依然勤劳的农民用双手紧紧抓住了时代的机遇,正在努力建设与耕耘,专注于挖掘家乡无穷的潜力。

  将梦想的种子撒在肥沃的泥土里,才能开出绚烂的花朵。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篮球比分直播: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已有0条评论
热门评论:
频道推荐
  • 0元开海外网店?有市民遇到新型骗局 被骗17
  • 海沧区集中开工8个项目 总投资超70亿元
  • 翔安区集中开工26个项目 总投资265.6亿元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篮球比分直播:“七彩刺桐蛇”出街了!老四“州州”率先亮相西街钟楼(视频)
    篮球比分直播:“七彩刺桐蛇”出街了!老四“州州”率先亮相西街钟楼(视频)
    世遗篮球比分直播:|闽南古早味·永春咯摊:包容四海 滚烫嫩滑(视频)
    世遗篮球比分直播:|闽南古早味·永春咯摊:包容四海 滚烫嫩滑(视频)
    专题推荐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2020福建高考招录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两岸美食汇聚 展现中华饮食文化魅力 娃坐公交车突然看到自己的巨幅海报 网友 【2024工作回眸】使命呼唤担当 实干谱写 透过县域新貌观崛起之势 郑州市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石大东严重 电影《华侨女英雄李林》拟今年上映 德国柏林一警局外发生爆炸2名警员受伤 两艘非法移民船在突尼斯海域沉没致27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