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细心的市民上街可以发现,石狮老街上的许多店面挂起了灯笼售卖,原来,农历七月初一将至,“起灯脚”的风俗将在石狮人家中再现。
8月初,记者在凤里和平路就看到一家老店门口摆放着还未上色的纸扎灯笼,店主将未完工的灯笼串起来放在门口晾晒。几天后,记者再次来到这里,只见店里已多了许多彩色的纸扎灯笼,灯笼上写着“敬点路灯”“一心诚敬”等字和图案,灯盖中间有个圆形出气孔,上面用红铅丝制个活动的弯形灯钩,以供悬挂。店主告诉记者,这些灯笼已经完工,有些已被预订,其他的则将售卖。
这样的灯笼被称为“普渡灯”,在这富有闽南气息的灯笼里,蕴含着一个特别的闽南风俗。每年农历七月份,石狮各村落的“普渡日”陆续来临,七月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起灯脚”,大家在家门口挂上这样一盏“普渡灯”,当日黄昏,人们在各自门口摆上五味菜肴和酒、饭,进行祭祀。到了农历八月初一,则有“倒灯脚”的风俗。制作纸扎灯笼的老吴向记者介绍,家中若有老人过世,需要挂绿色的灯笼。早些时候人们家里没有电,点亮灯笼意为为“普渡公”照路,一个月里每晚都要点着灯笼。以前灯里点的是蜡烛,随着时代的变化,有的灯笼已发展为电子的。
据介绍,这些纸扎灯笼是由竹篾和白纸扎制而成的,匠人们巧妙地将技艺与民俗相结合。据介绍,制灯过程十分精细,首先需要削竹篾,接着将细竹片编织为灯笼骨架,在上面细致地糊上白纸,晾干以后,手艺人就在灯上作画写字,灯的作用不同,也有不同的图案和文字。最后需要上油,因为灯笼都挂在户外,这样可以增加防水效果。
据传,彩扎艺术盛于唐代,如今还从事这门老手艺的人已经不多,石狮老街的店铺里,不少已经传承三代人,也面临着年轻人无法继承的困境。加之现在人们搬进了现代住宅,提倡“移风易俗”,还保留有“起灯脚”风俗的人家慢慢少了,灯笼的销售量不如以前。
在闽南多样的民俗中,灯笼常常派上用场,除了“普渡灯”,还有“天公灯”“七娘妈灯”“姓氏灯”等,蕴含着丰富的闽南民间信仰文化。石狮老街上人来人往,几家店铺门口挂着的串串彩色灯笼特别显眼,成为一道风景线。
(记者胡丹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什么是浮粿?闽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图2014-07-2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