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鼓吹打乐是闽南地区民间的主要乐种。三通鼓从后唐开始发源于中原地区,在南宋之初已经传入德化。
古代三通鼓用于击鼓催征。两军打仗,通常是面对面摆好阵势,然后一方擂鼓叫战,另一方擂鼓应战。如果对方并不擂鼓应战,叫战一方通常要擂三通鼓后开始进攻。据《德化县志》记载,宋末德化抗元义军的著名将领苏十万,原名一侯,字万仁,德化县善均里(今雷峰镇长基村石城)人,官武职忠义军都指挥使。苏一侯自幼习武,个性慷慨豪爽,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元军迫近临安,朝廷下诏天下忠臣义士勤王。苏一侯倾家资充军饷,募集义兵,各里乡民纷纷响应,统属苏一侯指挥,遂有“一呼十万”之称。苏十万赴温州接驾入闽,共扶赵昰即位于福州,被封为殿前都指挥使。据《苏氏家谱》记载,苏十万曾以三通鼓激励官兵奋勇杀敌,抗击元军。至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德化县上涌镇桂格村人郑瑞麟恩授正举人赴京会试,钦赐翰林博士、国子监学正,回家后也传授三通鼓。
德化三通鼓分为大三通和小三通,通常以大鼓、钟、大锣、大钹、大吹(唢呐)合奏。大鼓置于架上,两人抬杠,鼓架上又置魁星一面,剑一把,架的周边装饰有鲜花。大三通鼓直径70厘米,用大唢呐二至四把,阵容庞大;小三通鼓直径40厘米,小三通用小唢呐一把,阵容较小。演奏有游行方式和坐着游行两种,以当地的山间小调、南音为主要吹奏曲目。风格分明快和舒缓两种,吹奏曲目比较单一,演奏时以鼓为主,小铜锣、小铜钟、高音唢呐同时吹奏,呈现出简约、速度极其稳定的音乐特征。游行表演开始,蓝白色彩旗一面作前导,旗竿尖端系两条绶带,两人反穿羔衣,头戴凉笠,手擎绶带,分列鼓架两边,随鼓乐声三进三退,退则蹲姿,反复进行,配以唢呐曲《一江风》、《王仙》,鼓点由慢到快,反复三次叫三起擂,尾声又再三起擂。
三通鼓节奏简单、板式古朴。历代以来,德化县各乡镇的村民,每逢佳节或殡丧、家族祭祀之日,都以三通鼓做为庆典纪念形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什么是浮粿?闽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图2014-07-2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