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形式为群体传承。自清代以来,其传承谱系大致如下:
1、近二百年甚至更早以前,常有听众围坐巷内露天台边,聆听“讲古”。清朝年间,一厦门道台认为“讲古”对民众有益,给予“讲古仙”资助鼓励。“讲古”场在民间进一步兴起。
2、民国初,“讲古”成一些民间艺人职业,上世纪20年代,厦门“讲古”极盛,岛上“讲古”场多达50多处,岛外乡镇也有“讲古”场所。在读书人少、文化低、文盲多的社会,“讲古”成为民众喜闻乐见,有利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的传播方式。
3、抗战胜利后,“讲古”陆续恢复,“讲古场”由抗日战争前的12个增加到40多个,其中鼓浪屿芦竹仔脚的“讲古”场,自抗战胜利后即恢复,“讲古仙”虽几经变换,“讲古”场却一直持续至1952年左右。
4、解放初,政府开设新说书场,并组织说书艺人联谊会,集中培训“讲古仙”,规定开讲前先讲报纸时事并讲革命斗争故事。妇联举办说书大会,说书员下厂说书,说书人传授说书艺术,举办说书观摩比赛。说书员在城乡俱乐部出现,有的还自编自讲,增添了传统“讲古”的生气。
5、“文革”期间,“讲古”场受冲击几乎全部停止。但流传民间的传统“讲古”艺术并未消亡,仍有五六位“讲古仙”在“讲古”场继续“讲古”。
6、改革开放前后,市内多处有人边卖茶水边讲古今故事。
7、目前,厦门闽南之声广播、厦门卫视闽南通“讲古”栏目和金榜“讲古”场均有“讲古仙”在“讲古”,《鹭风报》定期出版“讲古”专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什么是浮粿?闽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图2014-07-2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