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道光《厦门志》刻本载:“说平话者,绿荫树下,古佛寺前,称说汉唐以来遗事,众人环听,敛钱为馈,可使愚顽不识字者为兴感之用……”《球探体育比分:志·民俗志》、《厦门市志》均有厦门方言讲古的记述,至今近二百年。
据悉,清宣统二年,有位刚上任的兴泉永道道台尹庆蕃,酷暑月夜偕幕僚微服出访,看见数十人赤膊摇扇,围坐巷内露天台边,聆听一人讲述“善文”。道台不懂厦门话,经随员译为官话,听得津津有味,认为“讲古”对民众有益,给予“讲古仙”资助鼓励。“讲古”场在民间进一步兴起。
民国初,“讲古”成一些民间艺人职业,上世纪20年代,厦门“讲古”极盛时,开讲分早晚两场,座无虚席。1928年,岛上“讲古”场多达50多处,遍布海后路、磁街、洪本部、东岳庙口、溪岸、灵惠宫、暗迷巷、二舍庙、寮仔后、大王街、豆仔尾、美仁宫、养元宫、鱼行口、福海宫和鼓岛种德宫、芦竹仔脚。著名的有“五宫三巷”:南寿宫、万寿宫、养元宫、三官宫、福海宫和打铜巷、水流巷、二王巷。至今,仍留有“讲古脚巷”地名。抗战前夕,厦门新吧刹、南星乐园后又辟“讲古”场,开场前先讲一段时事。厦门市所属的岛外集美、海沧、杏林、灌口、同安城内、马巷、新圩、新店等乡镇也有“讲古”场。
早年听众多为路头工、轿夫、泥水匠、学徒、无业者和老人。在读书人少、文化低、文盲多的社会,“讲古”成为民众喜闻乐见,有利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的传播方式。“讲古”场边一般有简易搭盖的“茶桌仔”,有些听众边泡茶边听“讲古”。
古时“讲古”分“文讲”与“武讲”,“文讲”《西厢记》、《聊斋志异》、《红楼梦》等才子佳人故事及《包公案》、《彭公案》等,“武讲”有《水浒传》、《三国演义》、《七侠五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济公传》等章回小说、侠义传奇等。
近二百年来,厦门“讲古”起伏、兴衰,各有其因,但仍持续不断。清末民初,厦门较有名气的“讲古仙”有私塾先生黄贻模、励志学校校长陈桂琛的父亲陈右铭、霞溪仔潘举人的长子潘大舍、陈江河、旧家子弟林昆玉等。抗战前,有苏金山、林金生、郭奇山、陈吉、吴福、邱安等。解放前后有叶基、庄芬生、卢家渺、吴善德、林雪绥等都深受群众欢迎。
1938年,厦门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后,“讲古”场几乎销声匿迹。抗战胜利后,“讲古”陆续恢复,“讲古场”由抗日战争前的12个增加到40多个,但已不如盛时繁华了。其中,鼓浪屿芦竹仔脚的“讲古”场,自抗战胜利后即恢复,还兼营泡茶,泡茶者听讲不另收费。“讲古仙”虽几经变换,“讲古”场却一直持续至1952年左右,所讲多为武侠小说或历史演义。
解放初,“讲古”场在大王、二王、思明北路、妙香路、溪岸二市等处,“讲古仙”仍讲古本的章回小说。后来,政府在文化馆开设新“讲古”场,并组织“讲古”艺人联谊会,集中培训“讲古仙”,规定开讲前先讲报纸时事并讲革命斗争故事。1950年吴杰夫在大王“讲古”场讲《王贵与李香香》,叶基在溪岸讲《淮海大战》,柯清云在思明北路讲述《二万五千里长征》,杨汉民在文化馆开讲《吕梁英雄传》,林雪绥讲《林海雪原》。
解放初,去旧迎新活动开展轰轰烈烈,从工人中培养新一代说书者,不再侧重“讲古”,更多在于述今,讲革命故事,妇联举办说书大会,说书员下厂说书,说书人传授说书艺术,举办说书观摩比赛。说书员在城乡俱乐部出现,有吴兹院自编自讲的《伟大的战士雷锋》、吴福兴自编自讲的《四颗金星》、郊区陈蕃茨的《水蛙记》和张顺安创作的《红花姨养猪》等,用厦门话演讲,增添了传统“讲古”的生气。
“文革”期间,“讲古”场被列为“四旧”受到冲击几乎全部停止。但是,流传民间的传统“讲古”艺术并未消亡。仍有锦南茶室、九市边茶室、人民剧场旧址茶室和溪岸路等处,林雪绥等五、六位“讲古仙”继续“讲古”。
改革开放后,市工人文化宫、搬运俱乐部、中山公园、儿童图书馆楼下等处还有人边卖茶水边讲古今故事。
“讲古”在厦门是一项最典型、最具平民化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文娱活动现代化多样化,“讲古”场的活动空间大大缩小。但是,它仍顽强地持续,并以新的传播形式适应生存发展着。目前,厦门闽南之声广播、厦门卫视闽南通“讲古”栏目和金榜“讲古”场均有“讲古仙”在演讲。其中有范寿春、周长楫、杨敏谋、琳雯、阿福、盛富泰、叶炳泉和灌口陈清平、同安陈令督等及“讲古”撰稿人邵鼎辉、“讲古”专栏编辑徐桂阳、王励红等。
前此几位“讲古”人员积极为传承“讲古”而奉献,他们既有高龄老人,也有年青的女“讲古”员。年近花甲的“讲古仙”杨敏谋,1984年起在厦门广播电台“讲古”,至今20余年;年届八旬的“讲古仙”范寿春,系电台原副台长,退休后,积极为弘扬闽南文化奔波。1991年,在电台开辟“讲古角”专栏,亲自播讲8年之久。2001年,在社区的支持下,开办金榜“讲古”场义务“讲古”,成为厦门目前唯一的“讲古”场,至今已6年多。杨、范两人的“讲古”,不仅在厦门广播电视播出,还录制在北京国际台华语台、海峡之声台、福建东南台播出,每人都有几百讲次。2006年5月,范寿春应邀赴新加坡为闽南乡亲“讲古”,半个月讲八场,场场爆满。他在和记文化厅和同安会馆“讲古”,还特地到德教慈善院、乐龄俱乐部为养老院的老乡亲“讲古”。厦门“讲古”首次跨出国门,有利于弘扬祖国文化和联络海外乡亲感情。
厦门方言讲古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50年代是古典小说与革命故事结合。改革开放后,范寿春不讲长篇章回小说,着重讲短古,有虚有实,有古有今,民间故事也有风趣的笑古。闽南古今人物中有宋代科学家、宰相苏颂,有郑成功、陈化成、施琅、陈嘉庚、林巧稚以及烈士李林、刘惜芬等。杨敏谋讲的《上下五千年》由332个小故事组成。
近几年来,厦门的“讲古”受到媒体的重视,积极为传承地方文化鼓与呼。既有省内的报刊、广播、电视多次宣传介绍。中国文化报、金门日报、香港文汇报和美国纽约星岛日报还报道厦门有位“讲古”老人。
厦门与台湾的“讲古仙”也进行了交流,上世纪30年代,台湾有名的“讲古仙”汪思明应邀来厦门“讲古”,很多人欣赏过他的“讲古”艺术。1998年,厦门的范寿春与台湾的王子龙两位“讲古仙”结为至交,由范推荐王在厦门广播电台讲《三国演义》等达三年之久,两人还合编《古早话·歌·词》一书在台湾出版发行,范寿春的《闽南话“讲古”》精选光盘也被王子龙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什么是浮粿?闽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图2014-07-2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