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白石港码头,昔日辉煌已不再。
根据历史记载,后人在白石土地公宫庙墙体上绘三巨岩图像。
泉港白石港历经千古沧桑,蕴藏丰富的人文历史,其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一到夏日,许多村民都喜欢来到这里乘凉吹风,伴着海水的味道,看着潮起潮落、海浪追逐,海鸟飞跃、身姿轻盈,悠然自得。大家依栏而靠话家常,享受悠闲自在的乘凉时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曾经,在白石港边嬉戏玩耍的孩子,已然白发红颜,但关于白石港过往的点滴记忆,他们依旧记得很清晰。
昔日盛景一片
在《山腰庄氏宗谱》的“吾乡重建围堤记”一节中,提到一个重大史实,咸丰皇帝曾下旨修建白石港水利及免赋事宜“赦免赋粮,拨巨额款项兴修白石港水利”,并御题赐:“海浪滔滔,危及吾民,赦免田赋,世代可承”。从此,白石港闻名于海内外,这里出去的商船行走于东南亚各国和国内上海、宁波、汕头,还有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白石港成了惠北(今泉港)重要的商贸港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台湾《运载唐盐》就明确记载当时港口运盐的情况。
“即便站在这里,它曾经吐纳人流物流的气势,你依然可以想象得到的”,山腰街道埭港村文化协管员庄福星老先生介绍道。虽然白石港没有了昔日的辉煌,但是,比起很多荒废的港口,它保留得还算完整。在上个世纪60年代,50%以上的山腰盐场出货船都要从白石港起航,这些可以载重800担(一担约为100斤)的货船将盐运往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在国内,则运到上海、浙江等地,再从那里运回糖、布、大米、草席等生活用品,用于山腰的国营商店销售。在当时,这些货运船都是木船,虽然载重能力不小,但行船速度稍慢,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木船全部改为机动船,行船效率得到提高,货物的往来运输次数逐渐增多,此时的白石港呈现一片繁忙之景,由此延伸形成一条商铺林立的渡口街。
“这个地方可以说是我的福地,因为它在我小时候最艰难的日子里给我提供了很多机会,当时我每天都在这里晃悠,”近60岁的文史爱好者庄稼山指着白石港码头的位置告诉记者,“我家有8个兄弟,小时候温饱都是大问题,我就来这里卖花生包,1包5分钱,卖给靠岸的船员当配酒料”,而这周边还有一个国营煤炭厂,他每天去那里捡煤块以贴补家用……
宫庙古迹 铸就文化底蕴
人有信仰,心力坚定,美好向上,对于出海的人们来说,他们的信仰就是这里的白石土地公宫。据当地居民庄志成老先生描述,白石港原闸基左岸旁屹立着三足鼎立的三块巨石,上部相互偎依,前两块岩石像“人”字相对架着,后一块岩石最小,约2丈高,紧靠在两岩的下端,遥望三岩构成,恰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三块岩石的上部呈灰白色,自古称之“白石”。“白石”的上部镌刻着“水泽洞天”四个字,并各有一形似足印的窟窿,传说是仙人从白石港上天时留下的最后一个足迹。三块岩石的下部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岩洞,称之为“白石洞”。山腰庄氏宗亲在“白石洞”右边的这块巨岩上镌刻着咸丰帝的手谕,以昭隆恩。相传这里有一座木结构神龛,祀奉石雕“土地公”神像。白石土地公宫虽小,却是山腰最古老的宫庙之一。
白石港载有咸丰皇帝的御墨题刻,使得“白石”身价倍增,成为山腰文明史发展的重要载体。只可惜上世纪50年代末,“白石”被开采供作建厂房及排洪闸的石料,题刻尽毁。上世纪70年代末,在庄伙夫、庄细桂、庄顺章等老前辈的主持下,在这里修建“白石宫”。1998年,村民再次募捐,择原址重建“白石宫”,供奉历经数百年的“白石洞土地公”神像。
白石土地公宫,与宫前的古码头遗址阅尽数个朝代的风风雨雨,是白石港遗留至今珍贵的文物。虽然数度废兴,但因根基深厚,求平安的人流如潮。此外,因白石港原闸址四周布满天然巨石形状,恰似露出水面的“莲蕾”,被称为“莲花穴”,当地人便在这里修建“白石观音堂”,供奉观世音菩萨神像。
(早报记者 赖小玲 胡彦明 通讯员 林进辉 陈小燕 文/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什么是浮粿?闽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图2014-07-2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