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结了四代人心血的汉林楼
四代接力 桑梓情深
永宁,除了老街故事多,还有一多,就是番仔楼。这些番仔楼多为上世纪初由南洋归国华侨所建,汉林楼就是其中一座。这座建于1947年,集钢筋混凝土、砖、木、石综合结构的中西合璧三层大楼,是当时篮球比分直播:南门外首屈一指的著名洋楼。
踏上木板阶梯,直达二楼,玻璃天窗将阳光收入囊中,屋内光线充足,视野明亮,幽静的楼屋里还住着蔡氏的后人。“这位是大伯,这位小叔,房子首先是由二伯建的……”七旬老人指着屋内一张蔡氏宗亲图,介绍了与这座楼有关的人和事。一张图,不仅记录了人,更是让蔡氏祖孙,让每一个走进这栋楼的人,记住了这样一个桑梓情深的故事。
蔡泽洽在家排行老二,字“汉林”,他自小在南洋经商,是菲律宾著名的闽籍商人和侨领。1945年蔡泽洽带着积攒下的钱回到永宁,希望在老家建一座较大的洋楼,改善家人的居住环境。汉林楼从1947年春开工至1949年底停工,耗费近三年,前期由蔡泽洽的大哥主持,后因其大哥不幸染病身亡,蔡泽洽便返乡亲自主持大楼建设。在建汉林楼时,蔡氏宗亲蔡奕桂负责到闽北山区采购木材,蔡泽坎则远赴台湾负责采购水泥、钢筋和玻璃。汉林楼的门锁、拉手及钢筋围栏都是从菲律宾马尼拉进口,宗亲们合力将大楼建起。蔡泽洽返回菲律宾时,大楼还未竣工。
回到菲律宾后,蔡泽洽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尚未完工的汉林楼,“一日未竣工,一日于心不宁”。因为多种原因,蔡泽洽曾一度与家中失去联系,直到1968年底,蔡泽洽终于通过一位返乡的华侨朋友找到他的祖母,说要装修汉林楼,并汇来两万元人民币。那年,族人遵照蔡泽洽的嘱托,全力以赴,历尽艰辛找到当年的装修师傅,共同协助重修汉林楼,历时半年完工。可惜蔡泽洽花费许多心血建造汉林楼,自己却一天也没住过。2016年,侄孙蔡世山带头捐资并发动海内外蔡家后人集资修缮,暗淡的楹联被重新漆上了金漆,一些木质门窗也得到了修缮,这栋番仔楼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
大楼墙垛镌刻曾遒撰书的家训诗:“茶经荔谱溯家传,族聚闽南泽尚绵。奕世孙技能踵武,聿新画栋恰云连。”一座大厝的兴建凝结了四代人的心血,体现了海外华侨对于家乡的眷念以及不忘根本的桑梓情结,也体现了蔡氏家族后裔奋发有为,克绍箕裘的美德。
永宁老街四方的分界点
清幽狭长的老街流传许多情义故事
清白持家 独善其身
永宁有很多番仔楼,是因为当时许多永宁人为了生计下南洋打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种种困难,发家致富后荣归故里,想改善故居环境,也带来了他们的经历感悟,成为流传子孙后代的良训。
高雅的白色外墙,装饰花纹洋气十足;偌大的窗户采用透明花玻璃镶嵌,牌匾上刻着天使图案的浮雕;雕花镂空的华丽螺旋式楼梯,展现出独特的异域风情——这是位于后杆柄村的“六也亭”。亭名取自《中庸》的“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合为“六也”。大意是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在当地,大家俗称为“九十九间”,在闽南寓意吉祥。
“九十九间”实际有房间170多间,占地面积6670多平方米,是旅菲华侨杨邦梭于1933年创建。上世纪20年代,杨邦梭跟随叔伯兄弟去菲律宾创办卷烟厂,后成为当时菲律宾的十大企业家之一。发家后的杨邦梭决定在家乡祖厝旁建造6幢大楼,后又改为6家族共盖一幢楼,并命名为“六也亭”。
杨家以杨震“廉垂四知”为祖训。东汉杨震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廉吏,“暮夜却金”的故事流传至今。当时,杨震举荐的一位官员至杨府送礼,被杨震严词拒绝。送礼的人说:“现在是深夜,这件事没人会知道。”杨震严肃地告诉送礼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没人知道呢?”这就是“四知传芳”的由来,也是杨家历代秉持的家风祖训。大楼内题写一副家训楹联:“但得安闲消岁月;只留清白遗儿孙。”就是告诫儿孙做人做事要清清白白,不贪不取,自然拥有安逸消闲的生活状态。
杨家非常重视子孙后辈的教育问题。在建造六也亭之前,杨家曾在鼓浪屿购置了一幢3层洋楼,除了往返菲律宾较为便捷外,也方便子孙后辈上学读书。而因生意等原因无法进入学校读书的杨家人,通常会请教师来家授课;因在海外没时间读书的杨家人,则会利用回国探亲时间,抓紧读书。正是杨家几代人传承着这种勤学进取的良好学风,出了不少硕士、博士。
杨氏家族还积极回报桑梓。杨荣石就是杨家热心教育的一个典型代表。后杆柄村的许多公益事业都留下了杨荣石热爱家乡、关心事业的事迹,至今仍为村里人津津乐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什么是浮粿?闽南美食浮果要如何制作?(图2014-07-2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