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门镇山头村下尾溪角落有一家制作传统小吃“麻糍”农家,传承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主人是一位古稀老人,名叫白秀菊。她自从进入婆家,就接手家族传下制作麻糍的手艺,这一做就是四十多年。近日,记者走进这一农家,体验这传统麻糍的软糯与芳香。
麻糍手里捻
一走进白秀菊的家,灶里的柴火烧得噼啪作响,锅中蒸腾着热气,蒸桶里散发出的糯米清香弥漫整个屋子。“麻糍选料十分讲究,必须是纯‘大术’,一点也不能渗杂,以免影响口感,也只有这样,做上来的麻糍黏性更强、弹性更好、嚼劲也更Q。”白秀菊介绍,“制作时,先将糯米浸泡12个小时,再把其放到蒸桶里去蒸。把握火候,将糯米饭蒸熟、蒸透。”
一大早,手脚利索的白秀菊老人已蒸熟了糯米饭,就等着捶打传统的手工麻糍了。白秀菊招呼好一家大小去屋旁几棵龙眼树下的踩碓舂捣麻糍。她把蒸熟的饭倒进了洗净的臼窝里,儿子、儿媳、孙女齐上阵踩碓,白秀菊则趁踩碓起落的间隙,翻动扒匀臼窝的糯米团,好舂碎捣烂。
白秀菊介绍,糯米要趁热舂,反复捶捣,才能把麻糍舂得细腻。踩碓最讲究的是配合,否则就会伤到翻动的人的手。而翻动糯米团就要考验你的耐热程度了,手脚要麻利,动作要迅速。碓头雀子样啄向臼窝发出有节奏的“砰砰”声,伴随碓身起落时石轱辘“吱呀吱呀”转动,仿佛成了回旋在山村里的古老歌谣。
“现在有的糍粑不用臼舂,改为机器磨辗。外观上别无二致,但口感云壤有别。”如今,找上门来买现做麻糍的人很多,大多因为白秀菊家的麻糍是传统手工工艺制作的,而这也是她40多年来一直坚持用踩碓来捣打麻糍的原因。
打好的麻糍要趁热分成细块。白秀菊在洗净的竹簸箕上涂上一层蜂蜡,双手也抹匀蜂蜡油,使手掌润滑,她告诉记者,麻糍有很强的黏性,涂上蜂蜡可使麻糍不易粘黏,也防烫伤。她用手麻利、动作娴熟,一个个洁白如雪、柔软如棉的麻糍在手中“蹦”出来。
待麻糍凉后,只见她先用小柳刀把糯米团撑开包进红糖或葡萄糖粉等馅料,随手捏成饺子状,外裹上一层黑芝麻、花生末。细尝一口,绵软清爽又充满Q劲,糯米的清香混合着芝麻、花生的浓香在口中搅动着已沉沦的味蕾。随吃随捻,所谓“麻糍手里捻”,大概就是这层意思吧。
家传誉依仁
“做麻糍,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白秀菊说,在她嫁入山头村前,夫家就已经开始做麻糍了。龙门一带旧称为依仁里,当时祖上经营的麻糍在整个乡邻很有名气,有“家传麻糍誉依仁”之说。她们家的麻糍也从四十年前的一块5分,卖到如今的一块1元。
白秀菊介绍,旧时,以糯米制作的麻糍被当作耐饥饱腹之食,也作防暑消暑之用,古时上山下田,或远行,都会带些麻糍,饿时配上几口冰凉的山泉水,既能饱腹又能止渴,还有防止中暑的功效。
“以前做麻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现在转为尝鲜品古早味了。”白秀菊说,近两年,她天天都在做,就连正月初一也没落下,外出的乡人回家总爱吃吃家乡的“麻糍”。麻糍历来是安溪人喝功夫茶的传统茶配,也是东南亚华侨回乡常购之物,或特地雇车到这品尝一下家乡的味道,现在也成了外地游客喜爱的风味小吃,宾馆、酒楼也订作茶点。“以前过年,家中来了客人,女主人会把刚打出的麻糍用来招待客人。当然,现在仍有村民把包装好的麻糍作为在篮球比分直播:走亲访友时的伴手礼,还是很受欢迎的。”白秀菊说。
“制作麻糍,官桥原有2家,龙门找上门来向老公公学艺有3家,如今都停歇了。”白秀菊说,现在龙门也只有她一家在坚守。“一天做多少,不固定,今天事多,就少做点,闲时就多做点。”白秀菊说,做麻糍成了她每天必不可少的事儿。家人都劝她不用做,但她闲不下来,也舍不得这份老手艺。她也常骑着自行车,一筐麻糍,一盒馅料,到邻村叫卖,麻糍这一小本生意就一直这么经营了下来。她说,也许现在坚守传统老手艺的人已经不多了,希望这些老手艺能传承下去。
(记者洪金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英国风俗禁忌有哪些?英国传统节日及习俗盘2018-04-0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