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藏家训 孕育后来人
石狮杨家大楼,藏着许多典故家训
今年74岁的杨祖志,是杨家的第十八世孙,现在杨家的许多第一手族史资料都是他在整理。他说,他的高中文凭就是被“家训”逼出来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局势动荡,杨家曾经的钟鸣鼎食已不复存在。杨祖志有个弟弟,不爱读书,杨祖志也不想读。母亲跟他说,你们俩不能都不读书,你弟弟不读,你必须读。杨祖志说,那时候穷到只能吃地瓜,就想着去种地赚小工钱,根本没心思读书。但祖传大宅杨家大楼里的“三尺立深程门雪,十联新唱昆体诗”家训,加上母亲的命令,让他不得不坚持读了下来。
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告诉我们,杨家大楼留下来的许多家训,都带有典故,且与历代杨姓人有关。“一个在财富和荣耀上达到顶峰的家族,却能有这样的德行,并通过牌匾石刻将之传给后人,是非常难得和珍贵的。”
钟鸣鼎食的杨家人 只留清白遗子孙
“名卿清操除三惑,学士新诗重十联;但得安闲消岁月,只留清白遗子孙。”石狮后杆柄村的杨家大楼,曾经的一个钟鸣鼎食之家,留给后人的家训,几乎不见任何对财富和荣誉的留恋,而是清清楚楚地要将“清白”留给子孙,不应贪恋“酒、色、财”。
杨家大楼是一栋远近闻名的华侨洋楼,是杨家第十五世孙的18个堂兄弟,于上世纪30年代一同建的。算上周边十来座古厝,曾经有170多个房间,是一个300多人的大家族。长房长子杨邦梭是领头人,也是最德高望重者。他天性谦卑有恭,孤贫力学,所以对于后代子孙的教育也格外重视。
杨家的家训多有典故。名卿清操,只留清白,指的就是东汉大清官杨震。有个关于杨震“四知却金”的故事,讲一个曾受他举荐的官员深夜来访想敬献金子,还宽慰说,“晚上没人知道”。杨震回他:“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杨家用这个典故意在告诉后人,无论做人为官,应一世清白。
唐朝诗人杨敬之喜欢培养人才,提携后辈的典故,也被杨家浓缩成四个字的家训“三喜余庆”,刻在大楼的一块石匾上。杨敬之最出名的一句诗是“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说的是他不会隐瞒别人的优点,喜欢逢人就推荐德才兼备的年轻人项斯。杨敬之因此高风亮节被朝廷提拔,而同一天,他的两个儿子也金榜题名,因此才有“三喜”之说。
而杨祖志所说的,促其读高中的家训,则用的是杨时“程门立雪”的典故。“三尺立深程门雪,十联新唱昆体诗”,杨时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因对闽学的兴起,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这条家训说的其实是重视子女学业,提倡寒窗苦读的精神。
20世纪40年代,支撑杨家的菲律宾杨梭烟厂,因为一场大火被烧,家乡的这栋大楼和家族也跟着走向败落。但这些高悬的家训却不会跟着消逝。在大部分村民为杨姓的后杆柄村村口处,我们看到一个雕塑,所塑之人正是杨震。他的精神,将在新的起点,感召更多的后人。
清代台湾籍进士
写下淡泊明志家训
石狮市区湖滨街道,清末台湾籍进士施之东故居,没有高墙大院,也没有雕梁画栋,大门上简单镌刻着“傍斋小筑”。倒是门墙上镶嵌的两块写有家训的石刻,常道于其后人口中,只可惜,如今只能在拓片上才能欣赏到主人淡泊明志的那份心境。
已经没人居住的傍斋小筑,如今已经变得残破不堪,也成了文物盗贼经常光顾的地方,施之东所手写的家训题刻在几年前就被盗走。今年已经73周岁的施祖均老先生是施之东的孙子,他展示了家训拓片:
“内有别而家教良,少长知爱而后家事和,宾友常至而后家云兴,婢仆无纵而家道尊,衣食无奢而后家用足,理固然也。”这里讲的是治家之道,核心在于和谐友爱,家和万事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凡百用度最讲究省,浮文量实力除奢华,尚节俭入不求多,出不厌少,自然不足而足可保久长,此其所以常有余也可勿慎诸。”这里讲的是持家之道,核心在于“除奢华,尚节俭”,体现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一脉相承。持家必须恪守量入为出,开源节约的纯朴道理。
施老先生说,施之东曾被授兵部主事,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士论哗然。施之东看透官场黑暗、朝廷腐败,于是以回乡奉养母亲为由,辞官回来,在祖辈们留下的旧书斋旁建了傍斋小筑,教授四乡八邻的子弟。
施之东回来后,每日养花种草,教授学生,有时以诗酒自娱,怡然自得。他为人谦和、慷慨,对于自食其力、勤俭的人很尊敬;对于那种纨绔子弟,整日游手好闲的人,则经常给予教育。
1898年夏天,他把自己对生活的认知体会,以及自己淡泊明志的心境写下来作为家训,镌刻在大门两侧,希望自己的后人能够谨记。
争春时 赶订单2025-02-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