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前,当石狮的花蛤养殖业还处于低谷时,他从晋江东石来到石狮的蚶江开始养殖花蛤;当时采收花蛤,还靠畚萁在浅滩上打捞,如今已用机械化设备采收;从仅在浅滩上种花蛤到在水面上套种紫菜,谢润泽通过不断创新和尝试,在其耕海生涯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谢润泽所在的石狮市龙江海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时,他刚从外地回来。谈到他的合作社,他说:“花蛤的采收已进入尾声,但工人仍在海滩上忙碌,因为今年刚种的几百亩紫菜过十几天就要采收了。”
这对记者来说是一个意外。十年前,当记者首次采访他时,他刚与几个朋友来到石狮蚶江海域,开始他在石狮的创业。当时,石狮养殖蛤业还处于低谷期。但他认为石狮海域的海水比他原先在晋江东石海域养殖花蛤的海水要好,在石狮养花蛤肯定不比在东石差,于是毅然来到石狮。为此,他不知吃了多少苦。记者曾随他一起出海采收花蛤。与工人一起,提着一个竹制的畚萁,在齐腰深的海水中采收几个小时,其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
2012年,记者再次见到他时,当时几个人的单打独斗,已变成多户抱团发展,并成立石狮市龙江海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劳动强度最大的花蛤采收,也从纯手工的畚萁打捞到用机台进行机械化采收。所谓机械化采收,就是把机台通过线路与两把特制铁耙和一张网相连。在动力作用下,插入泥沙中的铁耙上密布的小孔会击出一股股小水柱,把花蛤从沙土中冲起并滑入网中。拖网的员工抖清夹杂的泥土后,一网网花蛤就采收到船上来了。如此一来,一个潮水7个人可采收清洗500包花蛤,而在原先,完成同样的工作量,需要80名工人。
“这个小改进,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50多岁的老谢说。
“花蛤的生长期是每年正月下苗,10月份基本采收完成,而且只生长在浅滩。一年还有好几个月的时间,工人怎么办?浅滩上面还有大片水域,为何不能充分利用起来?”此时,古浮不断发展壮大的紫菜养殖进入老谢的视野。几经考虑,在征得合作社其他社员的支持后,今年,他们种了700亩紫菜。
“种紫菜与养花蛤可谓相辅相成。花蛤主要集中在上半年,生长在浅滩;紫菜的生长期是下半年的9月之后,且生长在水面。这样可充分利用海域资源。”谢润泽告诉记者,由于养殖场所地处水流畅通、水质好的大坠岛海域,第一次养殖的紫菜长势良好。“再过十多天,头水紫菜就能采收了。无疑,这将是我们合作社的又一个经济增长点。”谢润泽自信地说。(记者 许长财 郭雅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探访城乡融合的永春之路:新韵·新事·新风2025-10-21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