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花季少年。我家住在学校大院里,筒子楼的宿舍,拥挤的房间。
大年初一一大早,一阵“拜年啊,拜年”的热闹声从楼道里传来,妈妈把我从热被窝里喊起来,迎接校长带队的“慰问团”上门拜年。
大人们见面都会拱手作揖“拜年”,互道“新年好”。孩子们会聚在一起放鞭炮,分享零食。邻里、好朋友之间会走家串户“拜年”。各家摆上糖果点心,沏上一杯茶。那年月没有电视,大家围坐在一起,天南海北、说地谈天;那年月什么物质都要凭票,要排队。
那时拜年,人情味很浓。
转眼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我经历了分配工作、结婚生子……我虽成家立业了,但还是在篮球比分直播:期间,跟着长辈们一起去拜年。
我公公是家里老大,兄弟姐妹四个住在一个城市,再加上我娘家,共六家。从初一到初六,二十几号人的“亲友团”拎着大包小包的年货,浩浩荡荡轮流开进每家拜年。
最隆重的是各家拜年盛宴。妈妈们从采购到精心制作,至少提前一周准备,每家都各具特色。婆婆的丸子、婶婶家的蛋饺、妈妈蒸的扣肉,让我印象最深刻。
房间依然很小,吃饭时,坐的坐,站的站,好一派热气腾腾的场面。
孩子们争着给大人们拜年,都能得到压岁钱。那些年拜年,大家庭人气旺,其乐融融,幸福满满。
后来,长大后的我们成了各自行业的中坚,也是家庭的顶梁柱。时过境迁,“拜年”的新篇在不断改写。物质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筒子楼变成了电梯房,邻居天天见面,却不知姓甚名谁。
后来,我们便不再在家过年了,拜年的活动改在酒店,电话“拜年”成了主旋律,看的是春晚,吃的是海鲜。但已没有过去的“年味”。
到了21世纪,小轿车普及。大年初始,我们不再走家串户,而是选择到周边城市旅游。
如今,孩子们长大,不在身边,幸福旅行也画上了句号。
时代变迁,“拜年”时下流行微信朋友圈。朋友越来越多,却聚不齐早年“亲友团”成员。孩儿们远走他乡,几个妹妹也举家南迁。
我和我先生依然还会每年上门给长辈“拜年”,至今已有20余年。包个红包,聊些家常,格外亲切。
老话说“脚步亲”。人世间可贵一“情”字,常走往,常交流,亲情才可以不断延续。(闲人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