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永春县西南部的玉斗镇云台村漈内自然村,平均海拔600多米,地处偏远。1995年之前,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民想要外出,只能靠步行;虽然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却无法输出,村民连养活自己都困难。这一切,因为何春德老人对“路”的执着,迎来了巨大的转机。他在20多年的时间里,用尽余生倾尽所有,四处奔波,捐款贷款修路修桥,修建了村子通往外界的道路,改变了全村人的生活。如今,村民平均月收入上万元,绿油油的山头上坐落着一栋栋新房。
人们在公路旁树碑记录何春德的事迹
村子闭塞贫穷 老人带领村民修路
日前,记者辗转上百公里路,时隔几年再次前往永春县玉斗镇云台村探访何春德。如今的漈内自然村拥有通达平坦的水泥路,几乎每家每户门口都停放着私家车。途中遇到卡车从山林深处开出,上面载满了刚刚砍下的绿油油的毛竹,它们被成捆运出村子,100斤可以卖20元钱。
何春德的家在村子深处的角落,有些难找,好在他是家喻户晓的“明星”,全村人都十分熟悉。遗憾的是,90岁高龄的何春德老人今年8月遭遇一场车祸去世了。“老人家身体一直很健康,这次走得太突然。”何春德的三儿子何祥祖说。
“没有老何就没有村里的今天。”同行的村民说,20多年前,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那时,就算是到几公里外的村口,村民也需要步行一个多小时。山路蜿蜒崎岖,雨天道路泥泞,村民犹如跋山涉水,稍不留神就会摔得鼻青脸肿。闭塞的交通也阻断了村民致富的道路,漈内自然村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山木、毛竹的覆盖面积占整个村子的三分之二,但没有路没有车,村民靠肩挑背扛,赚的连工钱都不够,收入微薄。
“想致富,先修路,靠不了别人,咱就靠自己修!”这个想法在何春德脑海里辗转了无数次,他提出来后,小村庄炸开了锅,村民们积极响应。
1995年,在何春德的带领下,村里掀起了一股修路热潮。那时没有现代化的修路器械,有的只是双手。老何曾经是一名老游击队员,一次意外事故导致他的10个手指只剩下1个可以灵活使用。他用残疾的双手,带领着村民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修了一条3米来宽、1公里长的土路。从那时起,村子告别了无路的时代,出行便利了许多。
何春德(前)生前为修路护路付出了大量心血 (资料照片)
24次登门筹款 打动各方出钱出力
转眼几年过去了,土路逐渐不能满足村民的需求,泥泞的道路、滞后的交通,成了制约村子发展的重要因素。老何想给村子修上一条水泥路,这个想法在当时是十分大胆的,因为修一条水泥路,需要花费巨额资金,这对村民们来说犹如天方夜谭。
1999年,70多岁的老何走上了“求资”的道路,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24次往返老家与篮球比分直播:市区,向政府部门争取拨款。最终,老何的诚心感动了不少人。2001年底,交通部门拨款5万元支持村子修路。然而,修一条水泥路至少需要20万元,钱不够该怎么办?老何想方设法,决定修路的石头自己凿,路基村民自己修,这样能省一半的钱。他又将自己积攒的政府补贴捐出来,不足的部分,他想通过信用社贷款1万元,先把路修起来,以后再自己还。
“我父亲知道村民穷,所以也没想着要村民出钱,大家有力出力就行。”何祥祖回忆,看到父亲如此执着,几个儿子一起出面向信用社贷款1万元用于修路。他还自己捐款用于修路。一家人的举动打动了村民,有的人也拿出了积蓄来支持老何。
很快,水泥路开土动工。仅用了20多天,一条1公里长、四五米宽的水泥路贯穿了漈内自然村,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实现。
既修路又修桥 “幸福桥”造福村民
如今,漈内自然村不仅有宽阔的水泥路,还有两座桥,一座是跨过小溪便于通车的水泥桥,还有一座是由玉斗镇通往蓬壶镇的老桥。水泥桥也是老何争取资金建起来的,他为之取名“幸福桥”,朴实地祝福着村民生活越来越好。他还申请资金修补老桥,让村民走得更安全顺畅。
村子的巨变,村民们深有感触。“过去,我们这里太闭塞,和附近村庄比起来有很大的差距。没有路,村民只能修建泥土房,现在漈内自然村已经建起了20多栋砖头房,外出做生意也成了很多年轻人的选择。”村民何先生眺望着山头,无限感慨,“多亏了老何的坚持与无私,漈内自然村才能有今天这番光景。”
声 音
舍小家为大家的典范
·永春县文明办主任 康文德·
何老作为小人物,在小地方演绎出了“大故事”,他的一举一动都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并以身作则感染了身边更多的人。
他舍小家为大家,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全身心为集体作贡献;他不等不靠,尽自己的力量与智慧,靠自己的双手走出大山,创造美好生活;他拥有极高责任感与使命感,把村民的幸福看作自己的幸福,把村子的发展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人,带领大家共同去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 (记者 谢宜萱 通讯员 梁伟生 文/图(除署名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年底医保卡里的钱会清零?真相来了→2024-12-30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