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即将改造啦,套用一句网络趣语——这真是个“喜大普奔”的消息!借着“文都”的东风,这条烙印着古城历史文化脉络的老街,终于迎来了涅槃重生的契机。广开言路、征集建议,在媒体和互联网的信息桥梁上,专家学者与市井草根的热情献策奔驰交汇。纵观各路良言,无不洋溢着对“文都”的深切情感,且不乏独到精辟的论述。可绝大部分的人所关注的,是地面上看得到的东西——老建筑如何保护、新街区怎样规划、道路交通如何设计、商业与文化怎样兼容……而诸如地下给排水系统、电网、通讯线路、燃气管道等“看不见”的改造,却鲜有谈及。但这些,又恰恰是承载一切美好构图的“底板”。
或许有人会说,铺水管、埋电线之类的都是毋庸多嘴的“常规动作”了,这种即便是修个普通楼盘都会去做的事,西街改造这种大工程怎么可能会忽略呢?但事实上,“会去做”和“会做好”是两个概念。科学的地下管线构建绝不能是千篇一律、简单粗放的埋线铺管。改造后的西街,有着多重属性,它不仅是人口稠密的居民区、文化深厚的旅游区,同时也将是商业鼎盛的创意园和休闲娱乐的嘉年华,因此,其对地下管网的要求,是任何一处单纯的商住区所难以比拟的。
翻阅近年来的报纸,诸如“暴雨导致积水入户”、“电线短路失火”等新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西街现有基础管线设施的脆弱。今后的西街,无疑将更为繁华,其在用水、用电、用气、排污等方面的承载量也势必倍增,这对改造工程的“地下”部分是个很大的考验。值得注意的是,与“地上”改造的循序渐进、逐步完善不同,“地下”建设最好是能有足够的前瞻性,能尽量“一步到位”,如此方能摆脱三天两头开挖维修的折腾,避免频繁“开膛破肚”对文化古街的伤害。
看得见的是成绩,看不见的是“良心”。这些年,在中国几乎所有城市的飞速发展中,我们被许多灿烂恢弘的“地上”成绩所震撼,却也被不少“地下”的隐患所震惊!有多少城市遭遇了排水不畅,“逢雨必涝”的“看海”尴尬;又有多少道路承受着管线缠杂,“逢修必挖”的“拉链式”无奈。远的不说,就说两个月前的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故,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地下管网缺乏科学布局导致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解决地下管网的问题上,1833年首创于巴黎的“共同沟”,就被公认为是一剂良方。在国内的北京、上海等地,也建有不同规模的“共同沟”。所谓“共同沟”,通俗地讲就是在地下深处搞个隧道,把所有网线都集中在隧道里,这样既可以有强大的排水能力,还便于各类管线的集中管理维护。由于管线不直接与土壤接触,所以不易腐蚀生锈,当发现故障时,维修人员只需从隧道口下去,步行前往故障段进行维修,无需像以往那样挖开故障点上方的路面。虽然共同沟的建造成本要比普通管网高,但从长远看,却能省下一大笔钱。以台湾信义线6.5公里的共同沟为例,比普通管线多耗费了5亿元新台币,但75年内省下的各类费用却有2337亿元新台币,其在安全性方面的潜在价值,则更无法估量。
当然,任何先进的事物,都不能搞“拿来主义”,而应因地制宜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利用。但“共同沟”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地下管网建设管理的思考模式,让我们在昂首阔步的同时,也能俯下身躯,踏踏实实地关注脚底下那些“看不见”的百年大计,使我们的城市发展能够“内外兼修”。(薄鲁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晋江创造·运动时尚产业场景创新发布会举行2024-12-06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