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甲镇洋坑村,有这么一个团队,他们将“大学生创业创新”与“志愿服务”完美结合,成立了一家非盈利性社工机构提供志愿服务。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得到免费的课业辅导、兴趣培训和社会实践机会,老人们每周还能收获健康探访......这个机构就是“洛江区洋坑村爱邻舍社工社区服务中心!
机构负责人黄玲和她的3个伙伴曾蕾、洪鸿鹏和陈志斌,无问西东、不虑报酬,却有个让人为之动容的梦——通过带动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倡树助人为乐、行善立德等文明乡风,同时不断探索和完善“爱邻舍”服务,等洋坑村项目成熟后,再去其他村培育第二个“爱邻舍”,如此反复、迭代下去。
向心而行 因爱驻留
黄玲说,她的社工梦萌芽于高考后参加的为期三个月的志愿服务活动。探访贫困家庭、探望重病老人,她深深地被社会弱势群体所触动,她内心已经不能满足于一次两次的志愿服务!
左起:曾蕾、黄玲、洪鸿鹏、陈志斌、徐粟(兼职)
那时,正值填报高考志愿,黄玲放弃了一直以来梦寐的法学专业,高考第一志愿选择了仰恩大学社工专业。
大学期间,黄玲一有时间就会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每个暑假,她还会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背上背包,一起上高原,为藏区的孩子开展义教等志愿服务。
大四上学期,黄玲带队参与的2014年国家创业创新训练项目“爱邻舍儿童成长关怀营”,项目服务区就在仰恩大学新区学生街。
因为舍不得服务区的孩子们,毕业后,黄玲和曾蕾决定留下来,并借鉴其他社工服务站模式,决定申请注册专业社工机构,把训练项目做成真正的创业创新项目。2016年9月,“爱邻舍”社工服务站正式拿到了执照,这是她们从义工转向专业社工的重要标志。
黄玲说,在这里生活了4年多,她们爱这个地方、爱这里的孩子们、也爱志愿服务和社工这个行业。
竭力而为 终有所获
其实,从2015年9月开始,黄玲和曾蕾走过了一段艰苦的初创期。洋坑村因为村财有限,当初只能为她们提供3间学生街店面作为工作场所。直到2016年1月,才有社会基金给予她们资金支持,也才有了一个月一千多元的“工资” 支撑。
但她们并没有因此退缩,仍然坚持为洋坑村的孩子提供免费的课业辅导,周末组织各种兴趣培训,带着孩子们参加社会实践和能力拓展;她们还自学卫生健康知识,每周走访村里老人并进行健康登记,主动联系中医院等医疗机构为村民开展义诊和健康讲座。
洋坑村委会吴主任说,“爱邻舍”解决了村里孩子课外学习和生活的大问题,家长都很放心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也就能更安心地工作了。
因为坚持,“爱邻舍”被越来越多人所知晓和关注。在多方的支持和帮助下,“爱邻舍”场地面积从180多平方米扩大到360多平方米,有了百姓书房、众益空间等新场所,专职人员也从原来的2人增加到4人。
但让她们最欣喜的,并不是“爱邻舍”如今的壮大,而是村里孩子们的成长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如百姓书房的书籍编码、借还登记、图书整理等日常管理工作,全部由孩子们自行完成;洋坑村的孩子们中,还自觉组建了一支“9+2”的小志愿队伍(2个本村初中生和9个较高年级的小学生),主动承担“爱邻舍”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务、积极帮助更低年级的小朋友;几乎每天都有几个仰恩大学的志愿者来这里开展志愿服务。
得到认可 梦无止境
现在,马甲镇有3个村主动联系到“爱邻舍”,希望她们把这个模式复制到他们村去。但是,黄玲认为洋坑村“爱邻舍”项目目前还不够成熟,她们不会满足于一个“爱邻舍”,而是有更大的梦想——通过带动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倡树助人为乐、行善立德等文明乡风,同时不断探索和完善“爱邻舍”服务,等洋坑村项目成熟后,再去其他村培育第二个“爱邻舍”,如此反复、迭代下去。
黄玲说,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她们都会继续手握地图(MAP),满怀使命(Mission)不断行动(Action)满怀热情(Passion)不断前行,因为梦想,没有截止日期!
要让梦想发光发热,就要敢于追梦,为这群勇气可嘉的追梦青年们点赞!
(作者:林伟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争春时 赶订单2025-02-13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