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5月26日讯 5月6日,记者一行人驱车来到福建安溪县龙门镇洋坑村崩岗治理点。树木葱绿的近山、成行满畦的茶树映入眼帘,阡陌小道绿草簇拥、时有鸟鸣声,成片平整的矮屋……此情此景,与古人笔下的世外桃源无异。
谁能想到,此处满眼的绿意曾经是一片荒芜。在当地的农业综合示范场,记者走进了安溪人陈世哲的家庭农场。2007年,安溪县开始对洋坑村的崩岗进行治理。2010年,安溪崩岗治理成效初显,陈世哲承包了山岗,将土地用于经营家庭农场,发展立体经济,取得了不错经济效益。2011年,陈世哲和他的家庭农场的收益突破了百万。
安溪县龙门镇洋坑村崩岗地形
推行四种模式
有效治理崩岗
崩岗侵蚀是一种严重的水土流失类型。一旦遇到下雨或台风等恶劣天气,便会导致水土流失、冲毁农田、加剧自然灾害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此类地质灾害在安溪颇为常见。当地曾流传这样的顺口溜:“安溪遍地是崩岗,山下良田变河滩,河床高田三尺三,要想高产难上难。”
严重的水土流失对安溪的农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发展影响。针对各地的崩塌程度和地理特点,安溪县因地制宜,推出了四种有效的崩岗治理模式,皆获得不错的反响。
“一是变崩岗侵蚀区为工业开发区。我们在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龙门镇,利用治理崩岗整理出工业用地3600多亩,引进了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旺旺食品等一批大项目。第二种是变崩岗侵蚀区为生态旅游区,主要为引进连捷公司在官桥、龙门等地开发建设生态旅游项目等。”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第三种治理模式是采取“上截、下堵、中绿化”的办法,将崩岗侵蚀区变为水保生态区。
负责人说,官桥镇塘垅的崩岗区就是采用第三种方法。原先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地发生了重大变化,植被覆盖率由15%提高到93%。
而陈世哲家庭农场的所在地,采用的是第四种模式,即把变崩岗侵蚀区为经济作物区。“这种方法主要采取强度削坡等办法,把整片崩岗群整理成水平梯田,种植茶、果等经济作物。”负责人说。
这种全新的治理方式,让陈世哲的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晋江创造·运动时尚产业场景创新发布会举行2024-12-06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