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黄稻谷入仓来,颗粒归仓守安全。近日,6720吨新粮经严格质检后顺利“入住”智能粮仓,为全县粮食安全再添“压舱石”。近年来,安溪县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部署,从战略层面统筹布局,以智慧储粮技术筑牢仓内“保鲜屏障”,以全域布局织密仓外“安全网络”,织密粮食安全防护网,为百姓“米袋子”装上“双保险”,全方位守护“天下粮仓”。

中心粮库
智慧储粮 精准制定全程保鲜
日前,随着最后一辆运粮车完成所有入库流程驶离储备库,今年安溪县的粮食轮换工作顺利收官,6720吨新粮顺利入库。
“不同品种的粮食,轮换周期各有不同,稻谷一般3年进行轮换,小麦5年轮换一次,这样既能保证粮食的品质,又能降低损耗,让储备粮始终保持良好状态。”县粮食和物资储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金水介绍,此次轮换历时近一个月,累计完成6720吨粮食的新粮入库。
粮食入库后,便开启一场由智能系统全程护航的“保鲜”工作。分布在粮堆内部的数百个智能传感器实时捕捉温度、水分、气体浓度等关键数据。
这样,在县粮食和物资储备有限公司智能化监控调度中心,工作人员就能通过“智慧闽粮”购销领域监管信息系统查看粮食的储藏环境。
屏幕上,不同颜色的热力图清晰标注着P06仓内的粮温分布,刚卸粮的区域呈现出明显的橙黄色高温区。陈金水一边盯着中控室的粮情监测屏,一边向身旁的仓库管理员詹液华叮嘱要及时降温。

随着P06仓管理员詹液华按下操作键,仓房顶部的通风机缓缓启动。“新粮刚进来时带着田间的热气,堆在一起容易局部发热,要是不及时处理,很容易引发结露、霉变。”陈金水指着屏幕上逐渐变淡的橙黄色区域解释,“我们用的是智能通风系统,能根据实时粮温自动调节风速和时长,让整仓粮食‘体温’保持一致。”
低温储粮之外,还需通过充氮气实施气调储粮。“氮气能挤出仓内的氧气,既可以抑制害虫繁殖,又能减缓粮食呼吸作用,相当于给粮食罩上一层‘无菌保鲜罩’,氮气的浓度一般保持在92%以上。”当粮温稳定后,詹液华在系统中点击“氮气调控”按钮,仓房外的制氮设备随即运转,高纯度氮气通过管道缓缓注入粮堆。
县粮食和物资储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林艺玲介绍,该智能化信息系统还包含智能出入库系统、多功能粮情、智能安防等功能,通过人工冷源调节、惰性粉害虫防治、氮气气调及熏蒸杀虫等措施,达到绿色储粮、科学储粮的目标。
据介绍,县粮食和物资储备有限公司建有2个库区,一库区占地88亩,建有标准化高大平房仓5栋11个廒间;二库区占地65亩,已建成标准化高大平房仓4栋12个廒间,仓储能力达到约9万吨。
全域布局 设置应急供应网点
县粮食和物资储备有限公司实验室是智慧储粮“大脑”的关键技术支撑。走进县粮食和物资储备有限公司的中心实验室,各类先进检测仪器有序运作,工作人员正操作仪器,对刚入库的一批稻谷进行检测,短短几分钟,水分、杂质等多项关键指标便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为粮食入库验收、储存期间的品质监控以及轮换决策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智慧储粮“大脑”的高效运转,源于安溪县将粮食安全置于战略高度的长远规划。
在智慧储粮系统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安溪县通过走访调研,汇集各县市区优点,规划建设覆盖粮食储存全流程、融合智能监测与智能决策的综合性管理体系。正是这种从战略层面的统筹布局,推动安溪县粮食储备工作走向智能化、精细化。
守护粮食安全,还不止于仓内。在实现县级储备智能化的基础上,安溪县着手布局覆盖全县粮食供应网络。“按照‘城区周边主力供应,乡镇按需设点’的思路,规定常住人口3万人以下乡镇至少设1个应急供应网点,3-6万人的乡镇至少有2个应急供应网点,6万人以上乡镇至少有3个应急供应网点。”县发改局副局长黄锦坤介绍,通过优化网点布局,延伸应急触角,安溪县应急供应网点数量从27家扩充至52家,覆盖全县24个乡镇,形成粮食应急供应新格局。
同时,结合“藏粮于地”要求,安溪县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将智慧储粮技术向田间地头延伸,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产粮村、对接产粮大户,指导农户科学储粮。
在构建起覆盖全域的粮食储备与供应网络后,安溪县还成立粮食安全宣传队,通过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宣传家庭储粮知识,让“家庭小米缸”成为大储备的重要补充。
从“仓内智能”到“全域布局”,是安溪县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一次系统性升级。“粮库的智能保鲜,到覆盖全县的‘有备无患’,再到千家万户的‘主动参与’,不仅是储粮技术的升级,更是粮食安全理念的延伸。”县发改局局长叶政贤表示,将持续更新迭代智慧储粮系统,不断完善全域储备网络,让每一粒粮食都在“全周期守护”中,成为百姓心里的“定心丸”。 (融媒体记者 黄梁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探访城乡融合的永春之路:新韵·新事·新风2025-10-21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