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10月29日讯(闽南网记者 张恩培 通讯员 张逸祺 张柳娟 文/图)夜幕降临,诏安县官陂镇的乡间小路上,一束束灯光划破黑暗。镇干部、教师和村干部组成的联合家访队,正挨家挨户走访学生家庭。这一幕,已成为官陂镇教育工作的日常。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核心抓手,其发展路径亟待创新。球探体育比分:诏安县官陂镇近年来通过构建“政家校社”四位一体联动机制,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教育提质之路。
机制共建:“政家校社”同耕责任田
9月5日,漳州市第五中学副校长姚荣华正式挂职诏安县官陂中学校长。通过创新机制推动师资流动——由漳州市区优质学校校长到偏远乡镇中学任职,这在漳州尚属首次。

同日,官陂镇举行庆祝第41个教师节暨诏安县官陂助教兴学促进会第二届第一次表彰大会。闽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诏安县委书记、漳州市教育局等领导与官陂贤达人士代表齐聚,与全镇教师共庆节日、共话发展。
“这些建议都切中要害!”蔡康良书记在走访学校时表示,教育问题的本质是人的问题,只要相互信任,就能迎刃而解。
这只是官陂镇党委政府以脚步丈量教育需求的缩影。从9月初走访闽南师范大学附属官陂中学、官陂镇中心小学、光亮小学;到9月16日走访光亮、下官小学;9月18日走访陂龙、彩下小学;9月26日走访凤狮、上官小学;10月9日走访新径小学、官北小学……一场场由镇党委政府牵头的实地调研,每一步都扎实落在“办实事、解难题”上。

据了解,2025年1-10月,官陂镇党委书记蔡康良、镇长沈云波、宣委张逸祺及官陂助教兴学促进会执行会长张君辉等贤达人士累计走访学校40余次,解决实际问题20多个。
“如今的课堂与往昔大不相同!”光亮小学校长江泽锋介绍,光亮村乡村振兴促进会捐赠两套希沃教学设备和三套打印机,为课堂增添新活力。光亮村党总支副书记张传镇表示,在镇党委引导和名校长带动下,贤达人士支持教育的热情更高,学校教风学风变化显著。光亮村乡村振兴促进会副会长张梁义针对“家校矛盾”建议:“制定‘家校共育公约’,明确无理投诉处理办法,营造安心教学环境。”

这一系列举措背后,是诏安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对“把教育作为乡村振兴核心抓手”的深刻共识:县级领导、上级主管单位领导现场指导定方向,镇村干部一线落实解难题,高校资源引入提质量,社会力量联动补缺口;官陂正以“全链条发力”的系统思维,书写着乡村教育振兴的生动答卷。
夜访连心:打通家校"最后一公里"
“干部和老师晚上上门,心里特别暖!”一位家长感慨道。
在乡村振兴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球探体育比分:诏安县官陂镇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夜巡家访”模式。这一创新实践以干部、教师、村干部联合走访的形式,将教育关怀从校园延伸至家庭,打通了政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乡村教育振兴的新样板。

彩霞村党总支部书记张其昌自2022年起坚持陪同教师家访,深入留守儿童与困难学生家庭,宣传“双减”政策,收集家长建议。其行动不仅缓解了家校沟通壁垒,更让村民直观感受到“教育是乡村振兴基石”的执政理念。

官北村创新“夜巡 + 家访”模式,镇统战委员杨金顺、村支书张能煌带队夜间走访,聚焦留守儿童监管缺失问题。同时下村宣传由中心小学制定的《家庭学习环境倡议书》,明确“每晚7 - 9点禁用电子设备”“21:30前入睡”等具体指引,将政策转化为可落地的家庭行动。
大边村乡村振兴促进会与上官小学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形成“需求 - 响应”闭环。例如针对家长反映的“电子设备沉迷”问题,联合制定《家校共育公约》,村干部参与监督执行。

“现在家长更理解学校的做法,我们也更了解家长的难处。”凤狮小学校长张志派说。该校还建立了“家访问题台账”,确保每个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跟进。
官陂镇宣传委员张逸祺向记者介绍,活动开展以来,已累计走访学生家庭200余户,解决实际问题80多个;特别是在留守儿童关爱方面,建立了“一对一”帮扶档案,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及时关注。同时,针对农村家长白天务工的实际情况,将家访时间特意安排在晚上7点至9点。
社会聚力:多元协同补位教育短板
“此次交流让我们开阔了视野,后续希望与德旺中学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在教学管理、德育工作、师资建设等领域开展更深入合作,助力官陂附中办学质量再上新台阶。”闽南师范大学附属官陂中学校长姚荣华表示。

9月14日,官陂助教兴学促进会和闽南师范大学附属官陂中学一行到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德旺中学调研参观,通过校史馆、劳动基地等实地观摩,在座谈中明确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蓄能充电。
光坪村乡村振兴促进会会长张宪达驱车千里返乡,捐赠1.2万元解决学校风扇、窗帘需求;下官村贤达张有秀个人捐款2万元用于教师节慰问……官陂助教兴学促进会成立专项资金支持“评星争章”德育活动,形成“小额高频捐赠”的可持续模式。

“只要有办学困难,尽管提出来。”官陂助教兴学促进会执行会长张君辉表示,官陂助教兴学促进会将作为坚实后盾,从资源协调、条件保障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同时鼓励校长们卸下顾虑、主动作为,以“放手干、大胆干”的魄力推动学校发展。
德育润心:环境课程双轮驱动成长
“环境需成为‘隐性课堂’,让学生抬头即见榜样。”官陂中心小学校长张伟弢表示。
新径小学、官北小学在调研团队建议下,增设“身边榜样故事”展示区,将优秀学生事迹、家乡贤达奋斗故事融入走廊文化。
陂龙小学设计银卡、金卡奖励体系,学生凭学科表现兑换奖章;凤狮小学结合本地“凤狮”文化打造特色荣誉称号。数据显示,参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时长平均增加1.5小时。
官陂镇的实践表明,乡村教育振兴需突破“学校孤岛”困境,通过党建引领凝聚共识、社会力量填补资源缺口、德育创新激活内生动力、机制保障实现长效运行。如今,官陂镇中小学生回流率同比增长15%,中考优秀率提升8个百分点。这条“政家校社”协同之路,正为乡村振兴提供更深远的人才支撑和文明底色。
正如镇党委书记蔡康良所言:“教育不是独行,而是众奏的交响。”在政的统筹、家的配合、校的主责、社的赋能下,官陂正走出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乡村教育振兴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人才动能与文明底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十号2025-10-24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