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能被国家惦记着,这份情,比什么都重。”8月21日,在漳州市长泰区枋洋镇径仑村一间朴素的民宅中,百岁老人蔡友琳热泪盈眶,接过那枚沉甸甸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蔡友琳出生于1925年12月,即将迎来百岁寿辰。虽然听力不如从前,但他的身体却依然硬朗。问起对这枚纪念章的感想,他摆摆手,语气恳切:“我没做什么,只是尽了本分。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能活到今天,亲眼看到祖国繁荣富强,已经很有福气了。”
蔡友琳深情地注视着80周年纪念章
15岁投身抗日
1940年冬天,年仅15岁的蔡友琳辞别故土与亲人,随同乡、国民党第八十师野战医院院长蔡维宁徒步奔赴福州,成为一名战地卫生员。“那天,我们二十几个人跟着院长走,谁也不知道将来会怎样。”蔡友琳声音平静,眼神却仿佛穿过时光,落回那个年代。
1941年,福州沦陷。日军进犯大湖,直逼南平。八十师奉命阻击,野战医院亦抵达前线。直面战场的惨烈,蔡友琳并非毫无惧意,但很快,他忘掉了心中的恐惧,也对时间的概念渐渐模糊。“因为枪炮声越来越近,伤员一担架一担架抬了下来,”他回忆道,“每天都有很多伤员需要处理,我们必须在最快时间内对他们进行止血、包扎、固定,再抓紧送往后方医院进一步治疗。”
战场上,时间成了最奢侈的东西,大家心中唯有一个信念:快一点,再快一点。多抢一秒,战友就多一分生机;多救一个,就是为山河多存一缕希望。
1945年5月,蔡友琳随部队参加“闽东追击战”。日军陆路北撤,蔡友琳所在部队沿途设伏。“那时已经是个‘老兵’了,对战场环境的利用以及突发情况的应对,都变得更从容了。”他说这话时嘴角微微扬起,恍如又见那个在炮火中与死神争夺生命的少年。
当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时,蔡友琳所在的部队正驻扎在杭州。听闻喜讯,众人欢欣鼓舞,也期盼着能早日启程返乡。未承想,部队奉命继续北上,他随军辗转苏北、鲁南,直到1948年才返回福建。1949年,蔡友琳在厦门《江声报》短暂工作数月,而后选择回到枋洋老家。“当时一起出去的战友,只有我活着回来,这对我来说,已是非常幸运。”他轻声说道。
“父亲的形象逐渐丰满”
这段烽火往事,一度被他默默封存于岁月深处。
蔡友琳的儿子蔡少杭告诉导报记者,因特殊的历史原因,父亲从不主动提及往事,“直到2014年,球探体育比分: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来访,通过父亲片段回忆和其他老兵的讲述,才慢慢拼凑出他曾经的经历”。
2015年,正值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球探体育比分: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邀请球探体育比分:国民党抗战老兵共聚厦门。蔡友琳在儿子的陪伴下欣然前往。到场的老兵仅百余人,昔日并肩作战的生死弟兄,如今已寥若晨星。抗战老兵们纷纷慨叹:“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集结了。”
所幸的是,蔡友琳在现场重逢了四位同部队的战友。其中一位来自工兵连,战时因剪铁丝网受伤,曾送至后方治疗。他握着蔡友琳的手开玩笑道:“说不定当年就是你给我包扎的。”几位老人共同追忆起牺牲的战友,眼中泪光闪烁,久久不能平静。
自此,蔡友琳开始以虔诚而复杂的心情,一遍遍追忆逝去的战友,拼合那段支离破碎的往事。父亲的形象,也在蔡少杭心中逐渐清晰、丰满。“我们后来才知道父亲还会点英文。”在蔡少杭记忆中,蔡友琳一直是个朴实、有学识的人,“小时候,闲暇时经常有人来家里听父亲讲故事。”
直至今日,蔡友琳仍坚持每日读报看书,通过各种渠道关注国内外新闻。尽管和平年代到来已久,他心中那份牵挂与警觉,却始终未曾褪去。
采访当中,蔡友琳还饶有兴致地掰着手指,现场说了几句英文,末了笑一笑自嘲:“忘啦,记性不大好了……”
最后,蔡友琳轻声唱起了《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穿过苍老的歌声,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15岁的少年。(记者 郑玮玮 通讯员 林少虹 郑晓梅 林子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力箭一号“一箭七星”成功发射 再次承揽国2025-08-20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