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3月31日讯(通讯员 林惠卿 周泽彬 林智贤 闽南网记者 周怡楠 文/图)“我们都再挺一年,等明年百岁之时,再相约一起回思亲楼,一起回乡恳亲谒祖。”近日,继去年清明时节携家人回乡谒祖后,已99岁高龄的漳浦县印尼华侨陈壬水再次携祖孙五代回到家乡马坪镇后康村,并与同样携家人从香港回家祭祖的堂弟陈贯珩在老宅思亲楼相聚。两位老人紧紧地握着双方的手,眼中闪烁着泪光,在思亲楼许下世纪之约。
当天,漳浦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卢秀云,漳浦县政协副主席陈结定、杨怡静代表漳浦县委县政府赠予陈壬水《丹心映梓》书法作品,对陈壬水爱国爱乡情怀表示肯定和感谢;马坪镇政府赠予陈壬水、陈贯珩剪纸作品《百福图》,寓意着祝福老先生健康长寿。
当天,陈壬水老先生带着家人和老友齐聚一堂,先是来到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马坪小学,这里承载着陈壬水先生青春的美好回忆,陈老先生高兴地和学校的师生合影留念,并勉励小朋友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接着陈壬水先生一行参观了中共漳浦县委机关旧址。在革命旧址前,4个小讲解员们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先辈们的故事。每听到精彩之处,陈壬水都会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讲得好!讲得真好!”参观中,他还不断嘱咐家人多拍些照片,“要留下家乡的模样,这是我们的根啊!”
最令人动容的是,在学校的操场上,陈壬水亲手带领家人和学生们一起种下了六棵桂花树,象征着“种树种根,把根留住”的美好寓意。这一举动刚好与1985年篮球比分直播:陈壬水回家乡探亲,他特意与同乡侨亲在后康村祖祠边竖起一块刻有“根”字的石碑遥相呼应,表明他不忘家乡的深沉情感,自勉并激励海内外乡亲不忘祖、不忘“根”。如今,在马坪镇后康村祠堂边的“根”字石碑依然赫然醒目。
陈壬水于1927年出生在马坪镇后康村顶社的一个华侨家庭。他的祖父在清朝时期便已远赴印尼,父母也都在印尼雅加达经商。陈壬水出生后,其父母选择让他在家乡接受教育。1947年,陈壬水自龙溪师范学校毕业后,在绥安中心小学和马坪中心小学各任教一学期。1948年10月,他随父母亲一同前往印尼定居。抵达印尼后,陈壬水在华文中小学担任教师,此后转行从商。
在印尼,陈壬水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教师成长为商界巨擘。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敏锐的商业头脑,先后创立了五金厂、压钢厂、建筑材料厂以及注塑厂等多家企业,成为了侨居地知名的华侨企业家。多年来,他无数次跨越重洋回到家乡,铺路造桥、兴建教学楼和卫生院,甚至在家乡办厂兴业。据不完全统计,70多年来,他为家乡建设公益事业累计捐款超过300万元。
为了让孩子们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陈壬水与妻子约定,在家里只讲普通话、闽南话和粤语。在他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家里的后辈们大都学会普通话和闽南话,传承语言的同时更是传承了那份浓浓的家国情怀。
此次寻根之旅中,陈壬水的祖孙五代共30余人从印尼、澳大利亚、日本等地齐聚家乡,年龄最小的曾孙仅有4岁。虽然年事已高且旅途劳顿,但陈壬水依然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带着家人回到家乡。他说:“我要让我的子孙后代记住自己的家乡,也希望在我百年之后,他们能常回家看看。”
回家当天,陈壬水还专门带领家人重温故地,重走他出资修建的思亲路、思亲桥。“我为我爸爸的爱心以及深爱祖国和家乡情怀感到高兴、骄傲。”走在思亲路、思亲桥上,陈壬水先生的女儿陈韻情感慨万千,她表示,作为陈家后辈,她们定会遵循祖辈、父辈的嘱托,弘扬先祖美德,加深族谱联谊,做好亲情传承。
漳浦侨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陈氏家族用五代人的还乡路,诠释了华侨精神的传承,体现了海外乡亲对故乡的深情厚谊,也展现了爱乡情怀在一代又一代侨胞中的延续和脉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罕见出土五件古代“蒸锅”,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