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5月24日(通讯员 长泰宣 闽南网记者 梁政 文/图)小作坊维系大民生。散落在乡镇大街小巷的小作坊食品往往承载着人们对地方传统美食的独特记忆,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味道”。长泰区市场监管局探索乡村食品小作坊整治提优新模式,推动小作坊变成“强引擎”,做出大文章,为乡村振兴“赋能加速”。
集群发展 “云上”飘香
漳州市长泰区聚焦小作坊核心主业,因地制宜,选择具有地方特色食品的坂里乡开展小作坊“云集中”加工的试点建设,对食品小作坊生产场所布局、设施设备、配套建设等各方面进行“点对点”指导,建成漳州市首个食品小作坊云集中加工区,打响“坂里红”、“坂里鲜”品牌。目前,已有10家小作坊加入集中加工区管理。
自启动以来,长泰区市场监管局提请政府将食品小作坊云集中加工区建设和管理纳入食品安全工作规划,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提请省市场监管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省财政厅、省市场监管局联合下达了专项经费100万元,支持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试点建设工作。
在此基础上,区市场监管局试水小作坊“线上线下一体化”“视频+数据”改造升级,探索推行统一区域、统一品牌、统一原料、统一检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六统一”集中加工监管的模式。
依托“漳州市一品一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小作坊子库,全面开展食品小作坊普查建档工作,完善辖区小作坊名录库,全区44家小作坊信息均已录入系统,为全流程监管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着力打造坂里乡小作坊“云上集中区”智慧监管模板,将小作坊食品加工过程从“幕后”搬向“台前”,督促纳入云集中加工平台的每一家小作坊,在原料区、洗手消毒区、生产加工区加装摄像头,实时采集发布现场视频,并在线溯源小作坊加工台账数据,及时规范加工过程,并以此为契机,运用互联网宣传推介本地特色食品,从而推动长泰小作坊食品从“小乱散”到“精特优”的转变。
提档升级 驱动引擎
为助推小作坊对接大市场,长泰区市场监管局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从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生产环境、规范生产工艺、强化隐患自查等方面推进小作坊提档升级工程,不断增强小作坊自身“造血”功能,把小作坊培育成特色食品加工小产业品牌,助推小作坊“个转企”,形成特色食品小产业经济圈。目前已有2家小作坊提档升级为企业,且分别注册了“四大桶”、“内枋豆腐” 商标,完成“小作坊”到“名食坊”的逆袭,更大程度地扩大了销售市场。
高标定位 规范打样
以“优”为导向,指导规范建设。指定人员对小作坊经营者进行一对一、点对点帮扶,引导食品加工小作坊合理选址,优化布局,逐步解决部分食品小作坊“三区”(生活区、生产加工区、食品成品区)混用、风险防控不到位和交叉污染等问题,积极引导食品小作坊更新设施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改善环境卫生、提高质量标准。
以“培”为抓手,提升管理水平。对食品小作坊业主及从业人员进行环境卫生清洁、食品添加剂使用、加工操作流程等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指导,提高人员专业素质水平,有效防控小作坊食品安全风险。
以“帮”为牵引,建立检验联盟。盯紧出厂检验,引进长泰坂兴红酒厂对小作坊质量安全予以帮扶指导,依托该食品生产企业的检验室,协助进行统一的食品检验检测,提高小作坊产品的质量水平。
监管提质蓄势聚能
严监管常态化。围绕小作坊食品原料采购验收、环境卫生、加工过程、食品添加剂使用、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包装标签标识等方面开展重点检查,做到年度检查覆盖率100%,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将辖区小作坊纳入重点抽检范围,在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计划中对小作坊进行单列计划,通过市、区两级抽检和应急监督抽检,对小作坊开展全面抽查检验,产品合格率100%。
巧监管智慧化。利用食品安全快检车便捷、灵活、高效的优势,以“移动+巡回”的模式,深入小作坊开展乡村特产食品安全“护航行动”,重点对坂里红曲酒、枋洋黑豆豆腐以及糕饼、肉丸、生面等产品及原料开展酒精度、防腐剂、真菌毒素类等项目的现场检测,构筑食品安全初级“过滤网”。
作坊虽“小”,却是关乎民生“大事”,区市场监管局将进一步规范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行为,让标准化、规范化的食品小作坊成为食品行业高速发展的“金钥匙”,带动乡镇留守人员再就业,为乡村振兴经济建设注入新活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罕见出土五件古代“蒸锅”,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