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租金,从1.5万元到22万元,足足翻了13倍多,这在原来想都不敢想!”10月14日,在福建建宁县均口镇修竹村的村民议事室里,村民代表老李把一张纸铺在长桌上,手指着“年租金”那栏,声音里满是藏不住的激动。
围过来的村民凑着看,议论声里全是欢喜——谁能想到,这块20年前租给某企业、每年1.5万元租金的山场,如今能有这么大的“身价飞跃”。
这场让村民们喜笑颜开的“租金逆袭”,要从一场“专业评估”说起。
今年6月,在对全村资产资源进行摸底评估中,修竹村“两委”发现这片山场租约即将到期。看着周边地块租金节节攀升,原来约定的每年1.5万元如今已低于市场价,现在山场到底值多少钱?村干部们心里却没底。
转机很快来了。建宁县推行的农村集体“三资”“一幅图”,成了村民们的“定心丸”。均口镇聘请的第三方技术团队,带着设备上山,把山场的林权登记、林班划分、实际面积等数据一一核对清楚,还整合了历年承包合同信息,最后绘出一张清清楚楚的“三资地图”。地图上,山场的边界、面积、权属标得明明白白,还通过专业机构的评估,这样,山场的合理租金一下就有了准数。
“过去没评估,山场咋定价心里没谱,发包程序也不够规范,租期还太长。”村民代表大会上,党支部书记吴凤鸣指着地图上的山场标记,给村民们解释,“现在不一样了,数据在这摆着,值多少钱一目了然,最关键的是——租不租、怎么租,村干部说了不算,都得在村民代表大会投票通过才行。”靠着这张“图”和实打实的评估数据,村干部们主动和企业对接,一番沟通后,最终不仅以22万元的年租金签下新约,溢价率高达1367%,还约定每五年重签一次合同,租金跟着市场行情走。
修竹村的“租金逆袭”,不是偶然。作为南方重点林区县,建宁县拥有191.4万亩村集体林地的“绿色家底”,可过去这些“家底”却有不少“沉睡”着——有的山场边界模糊,常年没人管;有的被“低价包”“长期包”,村集体没赚到钱;甚至有个别村干部钻监管漏洞,违规发包,村民意见大,信访问题也时不时冒出来。
怎么把“沉睡的青山”变成“幸福的靠山”?建宁县委、县政府牵头抓总,县纪委监委监督督促,各职能部门和乡镇协同配合,琢磨出了涵盖摸底评估环、民主决策环、阳光交易环、全程监督环、长效管理环的“五环联控”监管机制,而“三资”“一幅图”正是其中的关键一步。技术团队先通过“底图套合”和现场踏查,把全县的村集体“三资”绘成“一幅图”,并建立“三色管理法”,用红、黄、绿三色标注状态:红色是有争议的,黄色是快到期的,绿色是权属清晰的,同时注明林权归属、承包期限等关键信息,全面厘清村集体资源状况。
为让每一笔资产资源处置都“晒”在阳光下,建宁县纪委监委建立11类可交易资产资源的数据库,分类制定交易底价,并要求5万元以上资产资源处置必须执行“四议两公开”程序,即党组织提议后,村“两委”会议商议形成方案,党员大会审议后,最终由村民代表会议决议通过,决议、实施结果双公开,全过程在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直播。
“现在开标都在线上直播,所有‘三资’信息、竞价动态‘一屏尽览’,竞标的每一步都留下清晰的‘电子脚印’,村民通过手机就能看到全过程。”近日,在建宁县两山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负责人一边操作系统一边介绍,大屏幕上正显示伊家乡伊家村一宗闲置农机设备出租的竞价实况,经过多轮竞价,最终以20万元的价格顺利成交。
针对过去存在的交易不透明、监管有漏洞等问题,建宁县依托两山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明确规定5万元以上的“三资”交易必须进入平台实行线上竞标,通过“互联网+产权交易”模式,实现从申请受理到合同归档共11个流程全环节留痕、全过程可溯。截至目前,该服务中心共成交102宗,成交总金额达5081.18万元,溢价增收84.6万元。
与此同时,结合农村集体“三资”领域整治工作,建宁县纪委监委深化应用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打出基层监督、部门监管、社会参与等“组合拳”,凝聚监督合力。
截至目前,建宁县的“三资”监管已整改问题合同193份,收回拖欠资金429.29万元,规范资产资源发包133宗,预计带动村集体增收310万元,信访量也同比下降了33%。曾经“躺平”的青山,在科技和监督的赋能下,变成了村民手里的“香饽饽”,也成了大家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的“幸福靠山”。(通讯员 黄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平潭仙人井景区北部游步道一期竣工开放2025-10-15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